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然离不开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然也是着眼于乡村人口规模巨大、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乡村旅游在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将发挥重要带动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乡村特色产业成为新时期推动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和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新兴业态。在脱贫攻坚战中,乡村旅游通过对乡村绿水青山资源的保护性利用,不仅为贫困地区增添了产业发展动力,更是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是扶贫战场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为摆脱绝对贫困贡献了旅游力量。迈入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先后推出四批13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两批19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培养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据统计,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超过30亿,可见,乡村旅游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展望未来,新时期推进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是促进全面乡村振兴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选择,更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之一。
推进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旅游地产业兴旺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因此,新时期的乡村旅游发展要进一步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下功夫,在发展休闲农业、挖掘乡土文化、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上作出努力。具体做法为要充分盘活乡村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农业产业资源要素,以农业为基础产业、文化产业为赋能产业、旅游产业为牵引产业,实现产业间的交互融合。各地打造的田园综合体农文旅实践,有效整合了乡村土地、文化、生态环境等资源要素,依托乡村闲置土地,因地制宜发展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依托自然山水,并通过深入挖掘农耕文化遗产、风土人情等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有效吸引了市人下乡,增进了游客农事体验,进而畅通了城乡间的要素流动,为乡村发展赋予了新力量。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培育农创、文创等具有创新引领性的一、二、三产业新业态,实现了乡村闲置土地价值增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吸引了外流人才返乡,推动了乡村的产业结构调整,留住了乡村的绿水青山,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乡村产业兴旺发展赋予了新动能。
坚持“外引资”与“内育人”相结合,增强乡村旅游地内生发展新方案
社会资本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需要加大政策引导撬动力度,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强调要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乡村旅游使得乡村绿色产业发展成为可能,更为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提供了重要舞台。从产业属性看,乡村旅游需要引入一定的社会资本加强区域旅游项目或产品开发,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和创新力,但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资本与农民争利、农民消极配合等系列复杂问题,因此,引资过程中要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发挥与和谐的社区关系营造,招商引资仍要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外来资本与农民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够得到切实利益,真正发挥社会资本帮农带农的重要作用,在制度上各地要因地制宜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资本进出乡村监管制度。此外,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一支坚强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要畅通城乡人才流动壁垒,形成以本地人才为支撑、回流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工作方针,通过发挥人才作用,实现乡村旅游经营理念提升、项目产品升级、产业链条延伸、创新创业集聚的重要作用,让青年创客、创新创意人才能够愿意回、回得去、用得好、留得下,让乡村旅游地的土秀才、田专家能够人尽其用,投身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去,要大力培养本地人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的青年人才,筑牢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人才牢固支撑。通过外引资金与内育人才双重举措,从而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建设,实现乡村旅游地共建共享发展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下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面临利益分配不均衡、农户之间恶性竞争、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些现实问题,此外,一些乡村旅游地的“沉睡闲置资产”利用率不高,如因外出务工闲置的房屋、荒芜的土地等资源,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新时期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发展思路,盘活乡村沉睡资产,引导全体村民以入股等形式参与到产业发展,让全体村民成为集体经济中的一员,通过股份分红、工资性收入等多种形式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破除乡村旅游因无序发展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和贫富差距等问题。如陕西的袁家村、山东的中郝峪村等知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通过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进一步使得乡村闲置资产增值,为村集体创收、增收,更是实现了村民脱贫致富的目标。此外,它们通过创新股权管理方式,构建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保证了利益分配公平,进而缩小了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了乡村旅游地利益主体的共建共享,逐步走上了乡村共同富裕道路。中郝峪村和袁家村更是入选了《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和《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名单,为国际旅游减贫事业和乡村发展探索贡献了中国式范例和独特智慧。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多元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新方法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治理有效”目标,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乡村旅游地治理具有乡村治理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游客、居民、企业等多元利益主体的交互极易引发场域内的矛盾冲突,如主客矛盾、企业与居民矛盾、居民因利益分配之间的矛盾等,从而致使乡村旅游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复杂问题。维护乡村旅游地发展秩序,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旅游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在乡村旅游地的治理过程中,尤其面临乡村文化情境与现代企业制度冲突等棘手问题,首先应以法治为基础,充分发挥法治对各利益主体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另外,要发挥村民自治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商议和决策作用,维护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最后,要发挥乡贤等群体在乡村德治中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地的传统农耕文化和家风家训文化,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通过开展多样的村内文娱活动,加强利益主体间的沟通交流,协调主体间的关系,调和矛盾冲突。通过完善乡村旅游社区治理体系,凝聚场域内各方智慧,兼顾各方利益主体诉求,构建乡村旅游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创新机制,进而提升乡村旅游地治理效能,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分别为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