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 2023年春季中国元首外交纪事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津门凭阑~~~—— 谈深学深悟、入脑入心①
陈敏尔在纪检监察机关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时强调~~~
~~~
十项行动见行见效
一季度~~~
~~~—— 记“大国工匠”成卫东
~~~—— 我市以“瞪羚淬炼”为抓手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2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津港的“拖车王”(图)
── 记“大国工匠”成卫东
本报记者 曲晴

  20个长征路──练就不一般的驾驶本领

  接驳车在天津港一公司6段码头前沿停下了,一路上,可以看到许多车辆穿梭在港口。有的是往轮船上装货,有的是卸货运输,来来往往。

  “那辆拖车,司机是成队,准没错。”远远地,吊车司机老付指着一辆拖车对记者说,在这港口待久了,他开的车,我们经常能认出来。他驾驶过程一点也不卡顿,动线还有一种美感。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完成了倒车入库,司机矫健地从拖车上下来,果然是成卫东。原来是他在现场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徒弟倒车入库操作比较困难,所以亲自上手为徒弟做示范,并讲解倒车入库的分解步骤和技术要领。

  他脸色黝黑,身材结实。与记者打招呼,底气十足。

  成卫东现在是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驾驶的拖车是一个大概长20米、宽3米的庞然大物,承接着天津港码头各类货物的拖运工作。今年,他获评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选的“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在天津港一公司,一共有15个万吨级泊位,3349米海岸线,货场总面积达到126万平方米。哪个路口易堵车,哪段路面不平坦,哪个位置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他都了然于心,如数家珍。每次接到运输任务,他都会在头脑中快速计算出一条距离最近、路况最优的行车路线。

  工作25年来,成卫东驾驶着拖车,循环往返于码头货场之间,累计行驶了30万多公里,相当于20次长征路。

  “从车库到15段,这个运输距离最远,要转过5个路口,而且路口很窄,转弯要精准,不然20多米长的拖车很容易‘扫尾’。”这几条路线,成卫东不知道反复走过了多少回,他正耐心地将驾驶诀窍传授给徒弟们。

  成卫东的家,距离港区码头很近,儿时,每天看着一辆辆大货车、一列列的火车飞驰而过,看着父亲和工友们整日忙忙碌碌,他亲眼见证天津港几十年来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一名天津港人,和父亲并肩战斗,是他从小的梦想。

  长大后,如愿成为一名港口拖车司机,一想到父辈们当年用手拉肩扛,创造出天津港无数的奇迹和辉煌,成卫东心中就充满无穷的力量。

  “学最好的技术、当最好的司机、做最好的员工”是成卫东的座右铭,他以岗位作为施展才华、挥洒激情、无私奉献的舞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左脚开车──不再是“天方夜谭”

  刚入行时,成卫东的随身背包里,常常放着几本书,有关拖车等机械设备构造与应用,一有空他就翻几页,只为更加了解这个成天打交道的“老伙计”。

  为了提高机械设备智能化水平,成卫东曾主动请缨到队里保养组锻炼,他在拖车的上、下、里、外钻来钻去,常常弄得全身都是油污,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

  夏天发动机热得就像一个火炉子,在一旁工作他满身大汗,衣服总是湿的;冬天寒风凛冽,手冻得裂出了口子。经过刻苦钻研,谈起拖车结构,他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而随着知识和技能水平不断提升,成卫东早已能够熟练驾驭各种先进设备。

  当天津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港口的生产日益繁忙。如何从内部深挖潜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是成卫东脑海里不断琢磨思考的问题。

  他把拖车操作的一个循环分解成40多个动作要素,需要挂几次挡、踩几脚刹车、回几下头等,一个要素一个要素地逐个研究。

  有时想问题都着了魔,吃饭时,他把饭碗看成是拖车,在两个筷子之间通过,寻找运行轨迹;扫地时,把扫帚当成拖车,观察转弯角度。

  通过不断的摸索、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他总结出拖车“快”“准”“稳”工作法,运用此方法作业效率提高了16.7%。

  喜欢思考的成卫东,总是能发现并解决问题。拖车驾驶倒车频率高、作业难度大,导致很多司机都有颈椎、腰椎疾病。

  “如果用左脚开车,身体就可以转过来,转头的角度可以由原来的最大180度增加到270度左右,视野更加宽阔,效率也提高了。”成卫东说,那时刚提出用左脚开车,在队友们看来就是“天方夜谭”,因为和寻常开车习惯不一样,很考验四肢的协调反应能力,难度比较大。

  但成卫东有一股“倔劲儿”,认准的事,毫不犹豫去完成。

  他不放过任何可以用来训练的机会,高负荷的训练让他的双脚肿得老高,膝盖也因此受损,但这些并没有阻止他勤奋的脚步,反而让他的斗志更为昂扬。经过艰苦的磨炼,成卫东终于练就了左右脚都能熟练驾驶机车的技术,使得倒车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至今无人能及,是天津港最年轻的高级技师,被大家誉为当之无愧的天津港“拖车王”。

  当个好“师傅”──特别是要管理好机器人

  把工作做到极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是成卫东一成不变的标准与追求。

  2021年,天津港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正式投产运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其中,亮眼的就是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成卫东也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给机器人当“师傅”,当好人工智能的“训练师”。

  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的外形,与他日常开的拖车差不多,是“智慧零碳”码头众多高科技的集中体现。它能够自动实现厘米级的精准定位,而且能够不知疲倦地保持全天候最佳作业状态。

  虽然这个“徒弟”的天赋很高,但是在成卫东眼中,它还缺少点“灵气”。来到了码头货场,什么时候该减速、什么时候该变道、如何选择最佳的行车路线,很显然,这个机器人还是一个“门外汉”。

  这个时候,成卫东的“操作法”再次派上用场,他和程序员一起,把他多年研究的40多个动作要素经过翻译,写成一道道指令、编入一个个程序,将操作经验数据化、标准化。经过反复测试,他的这些“徒弟”实现了新的突破,变得身手矫捷。

  此外,成卫东还和技术人员一起,重点解决了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在作业中自动充电、自动避让、自动停靠等棘手问题,为先进的智能系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让无人化的机械设备作业效率进一步提升,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高效率运行贡献工匠力量。

  “我始终是一名产业工人。”多年来,成卫东一直心系天津港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将打造高素质高技能新时代员工队伍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每年为员工开展技能培训60余次,开展座谈研讨、技术比武竞赛活动40余次,培训技术人才200余人。他设计出的“拖车倒车打靶”特色技术比武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员工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工作热情。

  人的经验技能和智慧科技深度融合,让成卫东又找到了一条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路径。近几年,以“成卫东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他带领团队开展“散粮作业全自动取样设备”等技术创新2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其中40多项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产业工人的现代化。成卫东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自己的血脉,投身天津港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枢纽港口建设的新征程,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港口建设新篇章再建新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