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读罗丹《天津文庙古今谭》有感
~~~
沽上丛话
古籍中的津沽园林(十六)~~~
~~~
电影频道
佳片有约~~~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2月2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失意中寻找诗意(图)
张景云

  当下宋代文化热,苏轼经常被提起。中国历代文人灿若星辰,苏轼无疑是星空上特别耀眼的那一颗。

  他天资聪颖,独具禀赋,后天又勤奋好学,这让他在诗、词、文章与书法、绘画等方面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这些领域让人难以企及的“天花板”。苏轼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勤于政事,敢于担当,每到一处任职,他都“重教育、兴水利、劝稼穑”,深受百姓的爱戴。可他的仕途并不平坦,一生几次遭贬谪,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岁月的一盏清光。

  几年前,我曾去过位于四川眉山苏轼故乡的“三苏祠”。眉山古城与峨眉山遥遥相望,这里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整个“三苏祠”被苍老的榕树覆盖,古墙环绕,溪水回流。大殿内,苏洵父子三人的塑像神态自若,栩栩如生,让前来拜谒者流连忘返。当年陆游到此凭吊,曾留下诗句:“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诗人仿佛在告诉我们,只有这景色秀美的地方,才能孕育苏轼这样不同凡响的文人。

  据说,刚刚出生的苏轼,双眼如一泓山泉,清澈见底。他父亲则认为,这孩子将来性格会豪放不羁,锋芒外露,一生中恐多有磨难。于是,他和妻子共同为儿子祈祷,祝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苏洵给儿子起名为“轼”,这是马车前的横木,是登高望远的依托,他希望孩子能够树立雄心壮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父母的悉心教诲下,苏轼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在他步入青年学业有成的时候,父亲带着他们兄弟二人到京师参加考试,兄弟二人全都榜上有名,而苏轼更是名列前茅。特别是他在考卷中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政治主张,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好评。

  金榜题名后,苏轼到陕西凤翔赴任,从此开启了他宦游生涯的第一站。经过几年的历练,他回到朝廷任职。此时,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实行变法,推行新政,但却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激烈反对。苏轼作为新旧两党之间一个焦点人物,不赞同那些不切合实际的变法,因此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打击,于是,他要求离开京师,朝廷派他去了杭州,这对于刚刚走上仕途的他来说,无疑是一次挫折。他在看到官场波谲云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心的深不可测……但是胸襟坦荡、性格直爽的他,依然特立独行,保持自己率真的本性。在杭州等几个地方的任上,他看到变法并没有改变百姓的生活,于是直抒胸臆,写下了许多诗,真实记录了底层百姓的生活窘境。殊不知,一些别有用心的小人诬陷他是在攻击朝廷的变法,这让皇帝龙颜大怒,下令将他关押在御史台(乌台)受审,准备治罪。后来经弟弟苏辙及好友多方营救说情,这才使苏轼逃过一劫,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黄州在宋代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苏轼没有俸禄也没有栖身之地,却有一大家子人需要他来供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城东的一块坡地上开垦出一片庄稼地,他自己像老农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挥汗如雨,并很快获得了回报。充实的劳动和丰收的喜悦,使他渐渐从阴影里走出,开始涅槃重生。这让他写出了传至今日的代表词作《定风波》,在词的前面,作者有一段序:春寒料峭的时候,他与好友出门游玩,这时天空下起了大雨,可没有雨具,同行的人被浇得十分狼狈,而只有苏轼泰然自若,徐徐而行。他在词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词为苏轼的抒怀之作,借雨中潇洒徐行的举动,表现出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却并不畏惧的心态,其豁达的心胸令人钦佩。特别是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是这首词的核心。风雨是无情的,所以人们盼望着风和日丽的晴天,但是经受了暴风雨洗礼的人,内心变得十分强大,所以在作者心里是无所谓晴天和风雨天的……在黄州的几年,苏轼在心灵上大彻大悟,从惶恐走向内省。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经典的文学作品,使其成为难以企及的文学高峰。可以说,没有黄州被贬的苏轼,就没有文学史上的苏东坡。从苏轼到苏东坡,名字的转换,让他完成了一次人生华丽的转身……

  几年后,苏东坡重新回到朝廷并得到重用,身居要职的他,开启人生事业上的“高光”时刻。然而,朝廷的大权还是被一些嫉贤妒能的权臣把持,不肯与他们同流合污的苏东坡,仍然遭到排挤。仿佛是命运在和他开玩笑,在他59岁的时候再度遭贬,这次去的地方是远离中原、瘴疠之气遍地的惠州。对于苏东坡来说,人生没有最低谷,只有更低谷。他跋涉几千里来到陌生的惠州后,却很快从忧郁走向了旷达,像一粒顽强的种子,在岭南扎下了根。渐渐流露出对这里风物的热爱之情,不仅看到“岭南万户皆春色”的景致,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让人欣欣然的诗句,在布满荆棘的路上,活出了最有趣的模样。一个人可以点亮一座小城,让自己的名字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一从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清代诗人江逢辰的这句诗,说出惠州人的文化自信,这是苏东坡在这里留下的千年荣光。

  命途多舛的苏东坡,在他的宦海生涯中,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来惠州不久,他又被朝廷贬谪到当时交通不便、环境更恶劣的海南儋州。这在那时几乎是被判了死刑,多数人很难活着从这里走出。初到这里,食无饭,居无所,交流无朋友,然而苏东坡总能从绝望中找到希望。很快他就发明了烤生蚝的美味,自酿出了美酒,他还教当地村民挖井、种植水稻、防治疟疾。他在此讲学,使原本的蛮荒之地,渐渐有了琅琅书声,并且带出了海南第一个举人,这真是“东坡不幸海南幸”。人们原以为这里是他的归宿,可他又活出一个奇迹。

  公元1101年,在苏东坡去世的前两个月,北宋已经进入徽宗时代,他因朝廷大赦而北还,在路过金山寺看到好友为他画的像时,提笔写下了一生的注脚:“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看似油灯将尽的自嘲诗,寓庄于谐,且言有尽而意无穷,充满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一种没有喜欢,也没有厌恶的无我境界,是要把自己融入天地大道之中,只有这样,“不系之舟”才能驶向无限的远方,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

  此后不久,苏东坡就病逝在途中,文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人们在为他惋惜的同时,也在心里由衷地钦佩和赞叹。作为“词人之冠”,他的一生是在失意的生活中不断寻找着浪漫和快乐的诗意,令人击节。我想起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说的那句话:“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