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读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2月0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津报书摘
中国的木版年画(图)
摘自《木版年画》,徐瑛姞著,重庆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
庄稼人乐庆丰年 天津杨柳青 清版

  在中国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是用来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作为民间最为普及的艺术样式,木版年画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心理愿望的重要载体。

  木版年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汉代就已经出现。然而,真正意义上以木版印刷的年画,其起源应当是在木版印刷术发明之后。木版年画在各个时代的名称也不相同,比如,宋代时叫做“纸画”,明代时叫做“画帖”,清代时则被叫做“画贴”。最早被定名为“年画”,则是在清代道光年间,这在清代学人李光庭撰著的《乡言解颐》中有记载,“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

  中国各地的语言习俗不同,木版年画也有多种叫法,北京叫“画片”“卫抹子”,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等。近代以来,还曾经两度出现过“改良年画”一词:一是在清末光绪年间有关进步内容的年画,画面上通常刻有“改良年画”的字样;一是在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直隶教育司社会科印行的一些新内容的石印年画上,大多在题词之后,印有“改良年画”的方形印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家在对中国民间艺术进行考察、研究时,也曾用过“新年图画”一词,以后才逐渐简化为“年画”,并在使用中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

  中国的木版年画,随着社会风俗的演变而产生,并且伴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各个年画产地都会有多家作坊同时生产年画,同一地方的作坊出品的年画,虽然在风格特征上比较接近,但在内容、题材、尺寸等方面还是有区别的,可以说是各有特点。

  在不同的时期,当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生活习俗的演化而转变时,一些老的样式便不再受欢迎,作坊也不再生产,同时,新的样式又不断地被创造和生产出来。为了便于作坊生产,便于工人学习和观摩,以保证年画生产质量的延续,多存有数套曾经生产过的年画。久而久之,这些新老样式的年画便形成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积累,这既是作坊历年的生产档案,同时也是一种收藏。另外,分布在各地的零售商们为了方便订购,也往往在手边收存有数套年画。

  清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不同身份的人士因为不同的目的来到中国。其中,一部分人为了更进一步的文化侵略来巩固殖民统治,他们还深入到中国各地,了解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习俗,搜集各地的民间艺术品,用来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他们从中国带回去的中国民间艺术品中,木版年画占了很大比重。在年画的搜集和研究方面,国外最早收集中国民间年画及纸马(杩)等艺术并编印成册的,是英国1800年出版的《中国风俗画》一书。清末,荷兰人高延曾受荷兰政府派遣到中国福建厦门考察,其间收集了一些民俗版画、纸马等,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在巴黎勒如书店出版了《厦门历年时节》一书。

  到了20世纪初,一些国家的文化学者也曾多次来到中国,调查各地木版年画的状况,收集木版年画的实物资料,还撰写文章介绍、整理出版中国的木版年画,使国外的汉学家及爱好者对此有所了解。另外,通过贸易而流到国外的中国木版年画也很多,这些年画多是沿海地区出品。现在,这些年画及其他民间艺术品作为法国、奥地利、德国、日本、美国、英国、荷兰、俄罗斯等国的公、私博物馆和私人的藏品,成为各国汉学家研究中国近代艺术和民间美术的重要资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