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真正做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科学厘清并牢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应坚持的几个重要原则。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新时代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良性互动的结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坚持这一根本原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首要原则。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我们的国家意识形态与其文化资源间的关系,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定位成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必然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只能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绝不是也不可能是并列关系。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不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更不是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实现了保护性拯救、批判性继承、发掘中新生、发展中创新,在科学发展中真正获得了新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这是对于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中所做出的成绩的肯定,但同时也有对于“双创”的要求。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用、可用的精华部分并对其加以改造,使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明确这种关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关键所在,这种关系不能被混淆,更不能被颠倒。
同时,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就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如果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注定是有悖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也注定是无法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二、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是对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再一次强调,也是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再一次要求,要求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应集中在整体性和多样性这两个核心问题上。
首先,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非片面地、孤立地吸收借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厘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畴问题,清晰准确的概念范畴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也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偏离正轨的有效保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重要论述就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区别,所谓“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过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优秀价值理念和哲学思想等,这是我们吸收、借鉴并加以转化的主体部分。
此外,我们要注意保护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汉文化层面,也需要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到我们的研究领域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保护并发挥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各个领域中推动多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融,从而更好地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其中需要特别具体注意的是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融合的难度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途径就是“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而对于多民族文化来说,我们既要有选择性地获取其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又要对其他民族不容易接受的内容以及不适用于当代的内容加以科学取舍,并科学改造其表现形式,使之更具有普遍性,更富有使用价值,也更能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所接受和认同。
三、坚持在长期、反复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原则。
首先,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必须坚持立足于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必须坚持立足于实践,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要适应社会主义现实需要。我们坚持推进“两个结合”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之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因此这种结合必须是适应社会主义现实需要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必须坚持立足于实践,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要适应当代中国具体特点。当代中国无论是从国内环境还是国际地位来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我们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适应当代中国具体特点。
其次,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之所以具有长期性,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存在与当代文化以及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因此,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使之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当代文化相比较于传统文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进程中,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既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长期性还包含着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我们的结合成果,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作用。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本文为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22ZDA07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