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聿云暮,一元复始。鼓楼,鸣钟祈福,金风震铄。
钟声徐歇,一下一下扣响2023年,耳鼓里的声浪叠加着古今,天津卫这座618岁的城市青春再现。
霓虹逐一亮起,把街上的清冷一笔抹掉,饭馆里生出碰杯的生机,熙来攘往的脸上露出笑意。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鼓楼在繁华市区腰杆笔直,用余韵悠长的钟声,召唤人们等待之后重聚。
一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三宝”其一,明代建造的鼓楼,实为钟鼓楼,建成之初,楼上有一面大鼓,但因声波不足以传遍城厢,被一口大约两吨重的唐宋制式铁铸洪钟取代,其声雄浑悠远。
鼓楼砖木结构,高三层,四面设有拱形穿心门洞。司职的老者在每日晨昏各击钟54响,依照“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节奏,108响钟声远传四方,明示作息,启闭城门。由于古代城区建筑普遍不高,几乎没有声音干扰,钟声可以一直传到杨柳青。
钟声是生活的隐喻,当漫长冬季过去,春天将会被归还。总有一些人,温暖又坚定,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让我们在每一个彷徨的时刻,又燃起前行的动力。
这束光,穿过季节的缝隙,穿过古今的交错,让冰雪融化,让温暖盛开。天津人是乐观的,乐观的人足够强大,在体谅与鼓励他人的同时,有的是底气来面对未来。因为照亮我的光芒,也照亮了这个世界。
岁序更迭,华章日新,当钟声再起,我们聆听着最初的聆听,时空跨越,仿佛听见生命力量之和。
二
天津自古为军事重镇,京畿门户。
老城厢地势较高,高18米的鼓楼曾是屯兵瞭望的制高点所在。后来人们闲暇之余也可以登上鼓楼,凭栏远眺,既可见城外的天后宫、玉皇阁,又可见海河、南运河、北运河、大直沽、西沽、贾家沽,处处漕船往来,白帆点点。“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千万个时分,千万种灯火,天津人美好的愿望,浓缩成千丝万缕,被编织进时间的景致里。
老城厢装着几代天津人的记忆。著名书法家华世奎题写的“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四座城门的名字,制成石额镶置在鼓楼四门之上,气定神闲。当我们循着钟声举头仰望,无论你在哪个城门,看到的都是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天津卫的故事来来去去,或繁或简,或孤独或浩大,关山重重,关关度过。不抱怨,用小日子里的烟火气化解一切。百年前的古人已经教给我们,如何与时间融合,如何跟时间不较劲。豁达和幽默是天津人的性格底色。
“天行有常,周而复始”。天津人的韧劲儿,在无法抗衡的苦难面前闪着微光,我们之所以尚能笑着前行,是因为一些人蹚平了崎岖,有些人踩出了方向,有些人铺好了道路。
耳畔的钟声如风中蛟龙,它清澈透明,挺着脊梁在空中跃起。跟随这透彻之声,一步一欢喜。
三
“天下山河清影在,人间风雨此宵同”。乐观的天津人懂得,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没有什么坎儿不可逾越,不过是需要点儿时间等待。咀嚼过苦涩之后,我们相信,一切皆有回甘。
洪钟的鸣响推开寒意,都市繁华打扮一新再度归来,我们仿佛看见了鼓楼下“千家市远晨分集,两岸河平夜退潮”五处市集的喧嚣景象。聚拢是烟火,摊开是人间。街上行走的,都是努力向上,不逃避生活的身影。天津人顾家,每一个小窗口透出的光,就能璀璨整座城市;天津人会过日子,炉火上爆炒的热气,就能分辨出是谁家的菜肴;天津没外人,街边冠以“二姑、大姨、老舅”的小馆子里,总是坐得满满的……
津沽文脉,澎湃不息。在原址上新建的鼓楼飞檐斗拱,碧瓦丹楹,约三吨重的铜钟是镇楼之宝。方寸之间,藏调和乾坤的气度;表里之行,存期盼顺遂的衷肠。传统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烟火味,五味俱足。
四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这个冬天,我们怀揣暖意,迎风送雪,历寒经露;披星戴月,不舍昼夜。
新年,听洪钟鸣响、余韵绵长。每一记钟声里,都回响着“天津文化”,都传播着“城市记忆”,都绵延着天津人对2023年的殷殷盼望。
图片摄影:马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