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经济周刊·京津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产业观察
天津全力打造海洋装备高端制造领航区~~~
双城故事
云圣智能联合创始人朱胜利:~~~
区域热点
联动双创资源 助力小微发展~~~
信息速递~~~
信息速递~~~
信息速递~~~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城故事
云圣智能联合创始人朱胜利:
工学博士“进厂” 放飞无人机梦想(图)
本报记者 宁广靖
朱胜利和他的无人机“军团”。

  在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圣智能”)联合创始人朱胜利的办公桌抽屉里,常年放着一本杂志,折角的一页有句话被标上了红色──“能够进入A轮的50个项目最终只有4.8个能进入C轮,1个能够进入D轮”。这是5年前,朋友得知他要放弃芯片头部企业高管职位出来创业时送的,除了杂志,还有一句惊呼,“40岁开始创业?疯了吧!”

  前些天,朱胜利再跟这位朋友见面时,颇有底气地聊起公司最新的无人机,“它可以不用飞手,自动完成换电,三分钟就能实现二次起飞,进行上百公里的无人化巡检。”他把手机递过去,屏幕上播放的是一架红色无人机正在河道上巡检,“公司去年营收数亿元,完成了好几轮融资。”朱胜利想证明,5年前的自己,选对了。

  离开“舒适圈”

  提起朱胜利,同事们的评价“永远是那个默默发力的博士”。朱胜利有很多头衔:工学博士、云圣智能联合创始人、天津市集成电路协会秘书长……他的人生像是一道无尽的自我证明题──在天津大学一路读完本硕博,是想看看自己在喜欢的领域能学到多远;想把研究落地,就在北京做了15年芯片,从研发做到了管理;想要不留遗憾,毅然在40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年薪和舒服的生活工作环境,背负着朋友的劝阻和家人的不解,一头扎进无人机创业大潮。

  无人机行业迭代很快,而朱胜利始终以自己的节奏和耐心,稳扎稳打完成这场长跑。创业5年来,他除了到各地考察和拓展市场,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眼前的显示屏,把手下的键盘敲得啪啪作响,提出一份份行业解决方案。

  但离开“舒适圈”并不容易。从北京中关村租用7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到如今在滨海新区建有4000多平方米生产基地和6000多平方米测试基地;从不到10人的创业团队,到现在200多名的员工队伍……对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平时朱胜利很少提及。在采访中,回忆经手的第一个项目时,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当时做的是农业自动喷洒农药的无人机,几个知识分子到田间地头去跟农民收佣金,真张不开嘴。”

  “这可是个宝贝”

  家在北京,公司在天津,项目在全国。这些分散的点位注定了朱胜利会异常忙碌。“我们的一些高精尖人才在北京,生产、测试、开发基地在天津,市场在京津冀三地都有。”据他介绍,现在公司员工中,70%是科研人员,其中,近三分之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朱胜利的办公桌上还有一个封皮有些破旧的笔记本。“这可是个宝贝。”他拿起来随手翻开,里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种数据和标注。

  “这是我出门随身必带的东西,记录了跑项目时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本本里都是满足客户需求、产品升级、技术进步的关键。”他翻开其中一页,“你看这个,是我们上个月在唐山针对河流生态管理做的智慧河道巡检项目。这些工作以往都是靠人靠车,现在通过一个无人机就可以对上下游的几十公里河道进行巡检,一小时就能完成人工巡河一天的工作量,还能捕捉到不易发现的死角问题。”

  “河北省的大部分城市我都跑遍了,公司在河北省的项目也越来越多。”朱胜利一页一页翻着笔记本指给记者看:“这是我们跟冀北电力合作的冬奥会项目,当时完成了张家口境内约150公里线路的自主巡检;这是我们在承德塞罕坝做的5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的巡检项目;这是我在保定给国网冀北公司技培中心的电力学员上课,讲无人机在电力当中的应用……”

  就这样日复一日,朱胜利把积累的学识和经验一笔笔写在了笔记本上,也“写在”技术、产品和市场上。而这些经历孕育出的那种“安静的力量”,支撑他以自己的节奏笃定前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