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来临,我市气温大幅下降,北辰区淀发供热站站长孙庆才加大了站里的用气量,之前大约一天消耗3万立方米天然气,现在每天要用近8万立方米。孙庆才告诉记者,“今年冬天供热站预计要用850万立方米天然气,采暖季开始前我们跟燃气单位签好了合作协议。现在天然气供应稳定,随用随取,很方便!”
入冬以来,供热企业成为天然气的消耗大户。每天,上千万立方米天然气从天津的地下储气库、陆上LNG(液化天然气)储罐出发,经由管网和槽车源源不断送往华北大地。在冬季保供“大考”关键期,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马不停蹄地接收来自全球各地的液化天然气、大港油田全线发力加大天然气自采力度、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以下简称“北燃天津LNG项目”)各项建设加速推进……天津全力以赴保障京津冀冬季天然气供应,让居民温暖过冬。
接收站多接快卸 “冬粮”储备充足
11月27日晚上7时,孙庆才将供热站的出水温度从五十多度调成七十多度,离供热站近的居民最快半小时就能感受到室温变化,距离远的几个小时后也能感觉到屋里更暖和了。“这次寒潮天气气温骤降了10多度,我们同时启用了2台燃气锅炉,确保居民家里‘暖暖的’。”孙庆才说。
严寒天气带来新一波用气高峰,承担着冬季保供任务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也更忙碌──一艘艘载着液化天然气的船舶从全球各地驶向天津码头,这些液化天然气将重点供应以京津冀为主的华北地区,除了用于冬季供暖,还有近半用于工业生产,以及发电、化工化肥用气等领域。
12月4日上午10时,载有7万吨液化天然气的“中能福石”LNG运输船,平稳靠泊在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1号码头。在完成卸料臂预冷等30多项接船准备工作后,两名接船工程师将5条卸料臂小心翼翼地接入船舶,随后液化天然气以最高12000立方米的时速顺着天然气管网设备直接进入储罐。记者在接收站看到,码头旁矗立着一个个巨大的白色储罐,单个储罐大约有17层楼高,能储存22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可以满足880多万户居民一个月的用气需求。
据了解,目前国际天然气现货LNG船舶租金较高,如果无法及时卸货,会产生每天高达上百万元的滞期费。为提高接卸效率,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建造了全国首个具有双泊位接收能力的码头,单次可以同时接卸2艘LNG船舶。
“液化天然气要在零下160度低温储存,船靠泊后,我们要用小流量的天然气对卸料设备进行预冷,以防温差过大造成设备剧烈收缩和损害。”已有6年经验的接船工程师徐小鹏告诉记者,“每次接船,我们会派出20多名经验丰富的师傅参与作业,一艘LNG船从靠泊码头到卸完货离港一般需要25小时左右。”
“这段时间保供压力大,我们多接快卸,就可以让天然气早些输送到千家万户。”徐小鹏说,“今年以来,最忙的时候一个月接了10艘船。最近国际天然气价格比较高,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量有些回调,但我们每月的接卸量均在6艘以上,接收站‘冬粮’储备充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京津冀冬季天然气调峰保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民生工程,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自2018年投入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卸LNG运输船435艘次,接卸液化天然气超2900万吨,气化外输突破330亿立方米,为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项目陆续投用 保供有“底气”
既要加快接卸,也要开发足够的储存空间。目前,我市一批天然气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陆续投用,不断夯实京津冀天然气保供“底气”。
日前,记者在天津南港工业区看到,总投资200亿元的北燃天津LNG项目现场吊车林立,机械轰鸣,项目一期已完成1座LNG码头、4座储罐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主体建设任务。作为国家天然气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该项目将建设一座每年具有500万吨接卸能力的LNG卸载码头,新建10座LNG储罐,应急储备能力不低于12亿立方米。
北燃天津LNG项目有着深深的京津冀“联合制造”烙印。其外输管道途经京津冀三省市,在国家相关部委和京津冀三省市支持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一期工程计划在本月底全面实现机械完工;项目二期、三期将分别建设4座和2座储罐,预计在明后年底陆续完工。”北燃天津LNG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强劲的清洁能源动力,缓解天然气供需紧张局面,提升区域内天然气稳定供应能力。
忙着天然气储罐建设的还有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该站储罐部经理杨华表示,接收站二期储罐工程计划建设5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目前,2座LNG储罐已投入运营,其余3座LNG储罐计划在2023年供暖季前全部投用,届时接收站的年接卸能力将从600万吨提升至1080万吨,进一步保障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
气源多元化蓄力 端稳能源“饭碗”
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不少城市的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已经突破30%,天然气供应逐渐成为城市能源安全运行生命线,端稳能源“饭碗”变得更加重要。
当前,我国天然气供应主要来自自采天然气、液化天然气进口和管道天然气进口,气源较为多元。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天然气进口稳步增长,其中来自澳大利亚、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美国、卡塔尔及马来西亚六个国家的进口量占比达到77%。
日前,中国石化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了一份长达27年的液化天然气(LNG)长期购销协议,卡塔尔能源公司将每年向中国石化供应400万吨,为我国天然气“粮仓”持续蓄“力”。
除了从不同国家进口天然气,我国自采天然气产量也不断提升。不久前,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也传来好消息,渤海油田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发项目首批次开发井开钻,这是渤海地区首个千亿方凝析气田。该项目已被列为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重点项目,承担着千亿方油气资源保供、保生产的重要能源战略使命。
进入11月,随着10余座地下储气库陆续开井采气,作为京津冀冬供主力军的大港油田开始陆续向北京及周边地区开井供气。“首日开井4口,日采气量达230万立方米,预计今冬大港油田储气库群将有92口井投入采气生产。”大港油田天津储气库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2)》预测,今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将达3750亿—3800亿立方米,增长率为1%—3%。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回应天然气供应形势时表示,今冬供暖季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总体上是有保障的,高峰时段、部分区域受持续寒冷天气等影响可能会出现供需偏紧情况,将突出抓好民生用气保供稳价工作,支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上游供气企业加大增储上产力度,推动已建成储气设施应储尽储,统筹用好储气资源。
“大港油田计划进一步加强储气库研究建设力度,整个库群今冬明春高峰采气有望突破3000万立方米/日的历史极值,将有力保障京津冀地区安全用气、温暖过冬。”该负责人说。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