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之艺·厚德之行”──2022“学院精神”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美术学类)昨日在学校美术馆开展。该展览蕴含了天津美术学院教师对时代的表达、对艺术的探索,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记者昨日走进展览现场探访参展佳作,采访教师对艺术探索的思考。
展出240件作品
教师作品展是一所艺术院校重要的艺术实践活动。自2020年起,“大美之艺·厚德之行”──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分美术学与设计学两大学科类别隔年交替进行展示。该展览是检阅和展示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两年来教学、科研、艺术创作成果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和成果展示,同时也是其作为艺术院校以艺术劳动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此次展览以“学院精神”为主题,共展出141位专业教师的240件作品,代表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学类专业方向教师用画笔谱写新时代的创作实践。
展览中的众多参展作品,展现出天津美术学院深厚的美术传统,以及教师在教学与艺术实践中,不断在主题、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的探索。教师们以敏锐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捕捉到新时代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贾广健的《丽江山水写生》系列作品,以灵动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让丽江的青山绿水和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喻建十的《山水四条屏》分为“采秀攀岩不惧险”“晶莹奇山色陆离”“危岩虬松有本性”“月色清幽入梦来”四部分,四幅画在色彩、构图、意境等方面特色鲜明,又共同构建出磅礴的气势;李旭飞《祥瑞》、范馨心《鸿》、黄红涛《乱云飞渡仍从容》等在色彩上的匠心独运令观众印象深刻。
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周午生携《馨香鸟归》《乔林饮溪》《惠风和畅》等大尺幅花鸟画作品参展。他向记者介绍,近两年他主要研究没骨花鸟画的比例和中国画的书写性,探索在用笔的基础上,如何把没骨花鸟画进行大尺幅的创作,此次的参展作品体现了他的思考和实践。
此次展览也不乏先锋性的作品,对拓展美术创作的边界做了有益探索。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东创作的《镜像》,以线条绘出动作各异、相互堆叠缠绕的人体形态,这些人体形态又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圆,呈现出强烈的艺术张力。何东告诉记者,作品中的每个人都没有表情,却通过肢体形态表达出了喜悦与悲痛、无奈与彷徨、抗争与奋斗,在创作中还借鉴了芭蕾和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回看美术史,优秀的作品一定充分展现人类的精神与灵魂,展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展现时代之光芒。”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姜中立说,“同时,一件优秀作品,一定是超越历史和拥有新时代的强大创新力,守正创新,在艺术理念、表现内容、语言本体上形成具有传统素养和创新图式的独立作品。”结合此次展览,姜中立对新时代美术创作有了新的思考,他说:“当我们面对东西方历史上一座座艺术高峰的时候,更需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作为今天的艺术家,我们需要立足东方、挖掘本土、吸收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自己的根基出发、建立我们的艺术路径,创造具有中国气派和个性特征的当代作品。这既是我们在艺术创作中的自我要求,也是时代要求。”
精髓在于“美”和“德”
谈到此次展览,周午生说,他有两点感受,一是中国画要坚持强调审美;二是画家要坚守德行,牢记画如其人。这两点也正是展览名称“大美之艺·厚德之行”的体现。
在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看来,“大美之艺·厚德之行”是天津美术学院文化和精神的高度凝结,其精髓就在于“美”和“德”,诠释了“博大精微、明德笃行”之精神。贾广健说:“我校双年展提倡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一致,注重在尊重艺术本体和艺术规律的同时,寻求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按照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要求,用心、用情、用功,以时代精品回答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