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
思想会客厅~~~
金之平视线~~~──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①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
深一度~~~
锐评~~~
新视野~~~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1月0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视野
特色“出圈”靠什么
刘国栋

  花青素速溶饮剂、花青素精酿啤酒、花青素冷萃咖啡……在今年农民丰收节消费季活动的一个“农科小摊”上,紫玉米花青素系列产品博得很多游客的眼球。

  富含花青素的紫玉米是蓟州区东施古镇裕泉庄村的特色农产品,该村请来天津市农科院专家,通过科技手段让紫玉米更“紫”,提高了花青素含量3倍以上,并且全产业链开发紫玉米加工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农作物的附加值。“因富含花青素,苞叶、秸秆制成饲料,使禽肉类氨基酸含量增高、胆固醇降低,玉米轴粉碎后能栽培菌菇。”裕泉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春柱说,“科技手段让紫玉米变得浑身上下都是‘宝’,我们要把它‘吃干榨净’。”

  特色,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底色。找到了自己的特色,也就找到了发展的快车道。特色产品、独特景观、文化资源等,都可以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抓手。但在现实中,找到了特色,未必能把特色做大做强。别人怎么发展,自己也怎么发展,总是跟在别人身后跑,往往会导致产品同质化,缺乏竞争力,特色很难变成发展优势。

  做强做优特色产业,让特色产品能够“出圈”,其中,关键选择之一在于科技赋能。把一根玉米“吃干榨净”,其实质就是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力,使农业提质增效。通过科技创新,最终实现农产品在品种、精深加工、副产物种养殖等各个环节标准化、综合化、高值化的利用。

  从产业形态来讲,依托“特色”,必须从不同环节拓展产业发展维度和深度,丰富特色加工、精品农业、休闲旅游等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形成多元化发展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裂变式”发展。产业兴,离不开人才兴。用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既要推动科技下乡,加强科技人员的指导、扶持作用,让更多农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展现风采。

  找准特色,做强特色,让特色凭实力“出圈”,就擦亮了乡村振兴的底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