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不确定”。2006年,“世界是平的”这句话就已经深入人心,但美国竟然在10多年后以国家的名义对全球自由贸易反戈一击;2018年,备受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评委丑闻停发一年;在很多人认为全球性的流行病已经不再可能出现时,2020年开始的这场大流行病,延续了两年多仍未结束;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辛勤工作是美德,但是突然很多人开始吵闹着告诉你,所谓的“996”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如果你热衷于工作,那是你太“卷”了……
即使你不是一个敏感的人,当你每天打开微信朋友圈或者任意一个社交网络时,还是能够清楚地辨别出:外部世界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而你已经受到或者早晚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
我所尊敬的投资人瑞·达利欧说:“在历史行进的轨道上,人类就像一只蚂蚁。”这句话是为了提醒我们对自己的经验不要过度自信。尽管他认为,努力去理解长周期的历史变化,有助于克服如蚂蚁般的视野带来的局限,但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的还是一种悲观情绪。
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拥有超越周期的经验,所以更容易被无常的命运摆弄。同样,相对于时代转弯时的轰然剧变,以我们自身能力构建的保护措施终究也是有限的。这种巨大的无奈感,在今天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想必都已经有强烈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在吴晨的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相对于效率,适应力与韧性更重要”。能力的优先级已经在发生变化。我一直是效率的狂热推崇者。在过去的记者生涯里,我一直以赞赏的眼光看待那些推崇“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快速行动、打破局面)的组织。但是在不确定性成为主基调的年代里,效率对于生存而言,在重要性的优先级上,必须让位给吴晨所说的适应力和韧性了。
在此,我想改写一个效率时代里常见的比喻来重新描述当下:在今天,不是大鱼胜过小鱼,也不是快鱼胜过慢鱼,而是更能适应的鱼和更有韧性的鱼胜过那些适应力和韧性略差一些的鱼。不过,正如吴晨提醒的,这其实一直都是进化的规则。最终活下来的,未必是更强大的、更聪明的或者更有效率的物种,大自然的法则一直都是“适者生存”。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和你的组织,更好地成为“适者”。
作者为《详谈》主理人、得到App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