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凉好个秋(图)
王本道 题图摄影:雪 青

  处暑过后,天气日渐凉爽。闲暇里约三五好友在家乡的东湖游览赏景,自是良多趣味。沿湖的岸柳叶片依然青翠着,倩影婆娑,湖宽水净,时有游人擦肩而过。清爽的风从林间盈盈吹过,带来草的清甜,花的芳香,周遭的树色湖光,煞是明丽、素净,构成了一幅悠然陶然的清秋景象。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定格不同的自然之景,引导人们开启与自然节律相契合的社会活动。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对自然界周而复始的四季流变,常常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对一年四季中的秋,则尤其浮想联翩,神思迥异。金风送爽,硕果飘香之际,庄稼现出金黄色,田畴涌起千顷波浪,凸显一份成熟、沉稳、丰厚。春时幼苗初滋,浅碧鹅黄,经栉风沐雨,当午锄禾,汗水浇灌,如今出落得有枝有蔓,人们即将迎来一个丰收年,那满仓满廪的稻谷,在他们心中仿若一座座金山银山。面对广阔无垠丰收在望的原野,谁能不说这是一种丰盛,一种激越,一种欣喜呢!秋天是一个生命趋于圆满的季节,稻谷泛黄,瓜果飘香。然而秋天亦有寒雨淅沥,黄叶飘零,碧水长天一派凄寒,难免引发一些文人墨客悲秋的情愫。中国古时有些文人怀才不遇,诸多理想抱负无法实现,难免寄寓外物以求自慰。眼前的穆穆秋山,娓娓秋水,凋零的落叶,让他们感叹岁月不居,自己却一事无成,不禁“感极而悲者矣”。

  我国较早的悲秋诗人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的《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句,将悲秋与失意联系在了一起。此后诸多诗人的悲秋之作不胜枚举。宋代的柳永属于一位代表性诗人,他在《八声甘州》词中写道“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描绘出一幅令人黯然神伤的惨淡秋景。人是自然中的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离不开自然。感受自然,品味人生,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悲秋亦可称得上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然而历数古往今来诸多心性高远的旷达之人,无论是面对秋天硕果累累的丰厚,抑或是繁花尽落的凄凉,即便是厄塞当途,历尽坎坷,自己的思想理念依然特立独行。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有一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定和从容。北宋的苏轼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大家,不仅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更是思想的智者、生活的强者。他诗、文、词、书、画俱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诗词刚柔相济,充满对人生的睿智思考。尽管仕途多舛,但他心怀天下,业绩卓著。贬居黄州、惠州、儋州本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特别是在黄州,他年龄已近半百,但恰恰是此间的四年,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巅峰期”。文学上,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艺术上他写下了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的《寒食帖》。他在黄州写下的著名词作《定风波》中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词句,对自然界的风雨,既然不能回避,那就不妨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进而引申到对人生中的风雨,亦能够坦然面对,不会为其所扰。尽管他长期被贬谪在外,却时时心忧天下,积极为百姓做事。在密州抗旱救灾,在徐州抗洪救灾,老年在惠州,自己的生活已经十分拮据,看到当地群众渡江渡海的困难,还设法为当地修建桥梁。在他仅任职五天的登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句俚语:“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说的是苏轼曾在登州府任“军州事”只五天便又被朝廷召回,但五天中却为百姓解决了两件大事:一是向朝廷递上《乞罢登莱榷盐状》,获准后为当地民众争得了不食官盐的优惠,历代沿袭,直至清代;二是他根据登州的战略地位,修筑工事以增强防御力量……

  细想起来,人的一生恰如自然界的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分若为人生的春、夏、秋、冬,中年过后,便逐渐进入人生之秋。苏轼之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其名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对此曾有真切生动地书写:“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词句描写了自己进入人生之秋后,尝尽“愁”的滋味。宋朝南迁之后,稼轩因始终力主抗金,被朝廷弹劾去职。眼见国事日非,自己又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写下这首词。作者胸中之愁,并非个人的感伤,而是忧国忧民的家国之愁,却又不便直说。“天凉好个秋”,既是对秋的正视和面对,又是对人到中年却报国无门的慨叹。恰如鉴湖女侠秋瑾就义前留下的遗言:“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作为周而复始的时间概念,是一种客观存在,就其人文色彩而言,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一叶知秋”这一成语讲的既是秋意的流变,更是每个人情感的漫漶。面对秋,人们或唱它的明净,它的成熟,它的收获;或吟它的寂寥,它的萧条,它的凄凉。读古往今来的咏秋之作,大凡与其所处环境,人生际遇,特别是人的价值取向相关联。鲁迅先生曾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淡泊宁静,也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涵养。外界条件对一个人前行的步履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只是“影响”而已,有了淡泊旷达的人生境界,认清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名利、权势等身外之物不可看得过重,“寄至味于淡泊”,自然会春华秋实,各得其所了。

  正值清秋万里之际,祥云弄彩,草木摇丹,放眼广袤的原野,楚楚清秀,正步入秋的圆满与成熟。吾辈虽已“白发无情侵老境”,但笃信“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是老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如今普通人年逾九秩,寿登人瑞,也并非新奇。作为一名写作者,无论人生几何,有生之年将笔耕不辍,愿以区区之笔,拳拳之心,替锦绣秋光增辉。 题图摄影:雪 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