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市民政局提出“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的十字工作方法。市民政系统各部门高标准执行,以“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为工作目标,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为工作导向,不断创新思路举措,拿出喜人成果。
强基础 关注一老一小
满足新期待
擦亮养老“津”字品牌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是高品质生活的大都市。围绕这个目标,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将不断深化“养老+”发展模式,擦亮“津牌”养老服务金品牌。
向兄弟单位和社会力量“开门”。破解养老服务机构投资难、融资少难题,邀请国家开发性银行开展“开发性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讲座,与国开银行签署《共同推进我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目前,已有4家养老机构与国开银行达成合作意向。解决民心工程综合体供需信息不对等问题,组织民心工程养老服务综合体“建管用”统筹推进资源对接会,为27个优质品牌企业(社会组织)和16个区多个街道(乡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解决综合体可持续发展问题,会同金融局组织银行保险业助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交流对接会,组织“银政企”三方会谈,争取资金、场地和管理等社会资源,推动企业与综合体建设对接、服务与需求对接、金融资金与养老资源对接。
向政策和规划“开门”,加强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协调沟通,在政策层面互通有无、在工作层面推进解决痛点难点。会同财政部门印发《关于完善我市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的若干措施》,推出调整补贴享受时间等9条措施,今年以来全市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补贴人次已超70万。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天津市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管理办法》,从组织实施等4个方面确定26条具体措施。会同发改、规划等部门,正在起草完善我市养老服务“十四五”规划,推进实施“津(金)牌”养老5个工程,打造多元惠老养老格局。会同住建、财政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十四五”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的通知》,持续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会同规划、住建等部门,推进新建小区养老配套公建设施“四个同步”,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存在的历史难题。
向服务对象和代表、委员“开门”。千方百计推动民心工程,针对100家养老服务综合体项目,逐个点位分析、推进建设进度。目前,已建成29家(其中已运营的6家),在建46家、筹建33家。针对1000张家庭养老床位项目,起草《关于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的意见》,在河西、滨海等6个区开展试点,目前已开设510张。针对1000个家庭照护者培训项目,持续开展“寸草心”“手足情”志愿助老专项行动,通过公益创投方式,委托10个社会组织开展失能家庭照护者培训,目前已完成630人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和汇报会,邀请我市8名知名专家学者召开养老服务规划专家论证会,邀请我市11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召开养老服务工作进展汇报会,让专家、代表、委员全方位了解我市民政领域特别是养老服务具体工作背景与进展,给予专业支持。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宣传解读养老服务政策。局领导、养老处负责同志多次赴高校、电视台授课,通过新闻媒体解读养老服务政策,让群众和服务对象更好地了解政策、会用政策。
打开理念之门
用心呵护“花朵”成长
打开对外联动之门,充分发挥市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牵头作用。今年“六一”期间,市民政局联合37个成员单位开展“喜迎二十大·同心护未来”未保宣传月系列活动,暑假期间又联合15个部门开展以家庭监护、涉水安全、网络环境净化等为主题的暑期未成年人安全保护专项行动。市民政局联合市教委、市公安局等13部门制定了未成年人文身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指导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建设,发挥出可复制的示范引领作用。儿童福利处同低收入核对中心建立37条数据信息比对,同慈善社工处建立疫情防控物资募集渠道,同事业处建立疫情防控协调机制,共同为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夯实基础。
打开政策之门,建立立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市民政局积极配合市人大修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条例》,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体系;联合市医保局市财政局等9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参保的通知》,将孤儿作为单独一类群体进行全额资助参保,同时享受大病保险倾斜和医疗救助相关待遇。
打开机构之门,构建普惠共享新业态。市民政局积极推动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强化“养治教康社”一体化建设,确保集中供养孤儿的健康成长。加快推进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优化提升,面向全社会提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指导督促各区民政部门加强未保中心力量投入。推动镇(街)未保工作站建设,设立未保工作站试点。
打开服务之门,做出特色文章。积极争取民政部资金支持,支持通过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用于“暖心送关爱·社工常相伴示范项目”。争取中央福彩公益金用于“革命老区未保站试点建设”。争取社会各界力量支持,有效运用天津亚布力战略合作成果,从法律维权、心理疏导、关心关爱等方面为孤弃儿童、残疾儿童、孤独症儿童等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康复治疗、教育帮助等人员陪伴服务及资源链接,为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内孤儿等困境儿童成年后能够走上社会的提供工作岗位支持。
更精准 关注困难群体
织密织牢保障网
市民政局坚持广纳群言,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抓好社会救助政策的健全完善,扩大社会救助政策覆盖范围。修订出台低保、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将特困人员未成年人年龄从16岁延长至18岁。
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社会救助体系。以建立全市社会救助领导小组为契机,切实发挥领导小组会议机制作用,健全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措施。立足构建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救助格局,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相应落实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社会救助。
坚持信息共享,织密困难群众发现与保障网。市民政局加强与多个政府部门、群团组织联系,汇集民政、住建、人社等部门掌握的低收入人口信息20.4万条,建成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常态化。通过信息比对、大额支出预警,建立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动态监测、救助帮扶等机制,及时给予帮扶。今年以来,利用信息平台,相继开展了针对低保边缘户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外省户籍人员普遍开展走访排查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第一时间纳入低保救助范围。2022年1至8月,全市共有10227名困难群众被及时纳入常规保障范围。
拓宽救助申请渠道
市民政局依托“津心办”App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开发“社会救助自我评估”和“社会救助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两个小程序。困难群众通过录入家庭基本情况,采取“一键点击”方式,就可初步判断其是否符合上述民政救助要求,并对符合条件的,指引到户籍所在街镇提出申请。充分利用人脸识别和电子签名技术,为困难群众开辟申请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的新途径。
多方联合寻亲找家
市民政局指导全市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开展“携手相助、让爱团聚”救助寻亲专项行动,通过联合多部门多种方式渠道开展寻亲工作,截至目前,共帮助162名身份信息不明晰的受助人员寻亲成功,让他们得以回归家庭,成功率高达98%,位居全国前列。
市民政局制定印发《天津市救助管理机构寻亲工作指引》,通过推行“1+5+N”寻亲模式和“终身寻亲制”,建立多方寻亲机制,扩大寻亲工作的参与面,帮助更多受助人员回归家庭。
更暖心 社会组织在行动
市民政局坚持向社会组织“开门”,各社会组织结合自身专长优势承担社会责任,让城市充满温情与温暖。
精准帮扶
助力老年人提升生活质量
天津市福老基金会积极筹集疫情防控物资,先后两次向全市387家养老机构捐赠防护服、口罩等防疫物资,折合人民币总计22.06万元,捐助物资全部通过各区民政局发放到各养老机构。基金会还将持续关注我市养老服务工作,为养老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天津市商务服务行业协会在中秋节前夕与80余位心羽幸福大院的老人相聚,协会及会员爱心企业还为老人赠送了爱心礼包。天津市小爱公益基金会启动了“小爱公益行·温暖百家心”2022助老扶老慰问活动,在中秋期间慰问了500余位孤寡老人、困难老人、退伍老兵(60岁以上),送去了月饼、大米等食品。天津市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启动关爱农村老人服务项目,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0万元,目前已依据蓟州区、宁河区90位生活困难乡村老年人实际需求,购置了血压计、温度计、多功能医药箱等常用医疗用品,助力老年人提升生活质量。
搭建供需平台
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全市社会组织凭借与企业联系紧密优势,收集会员企业人员岗位需求信息,采用多种方式搭建供需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
主动走进高校,搭建对接企业平台。天津市汽车维修检测行业协会、天津市道路运输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联合举办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现场招聘会,为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滨海汽车职业学院、天津市公用技师学院等7所职业院校毕业生,对接华星北方汽车集团、天津百车汇汽车销售维修有限公司、天津港保税区捷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近百家会员企业,共计为149名应届毕业生找到心仪岗位,实现就业。同时,协会为帮助准毕业生(2023年毕业)就业,安排100余名准毕业生在有实习基地认定资质的会员企业里实习,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技能基础。
利用新媒体平台,直播带岗推送招聘信息。天津师范大学天津校友会以校友新媒体平台为依托,开设“2022届校友毕业季”专栏,收集整合在津单位各类招聘信息,1月至8月间发布96期招聘专刊,提供招聘岗位近9000个给应届毕业生选择。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协会开展线上直播带岗专场,为5家会员单位招聘100余个岗位,招聘企业代表现场解答求职者问题。天津市文化传媒商会发挥自媒体优势,开设“文化传媒行业线上人才招聘”专栏,为300余家会员企业人员招聘提供服务。
专业培训
助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天津市山东商会组织会员企业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职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海运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定向合作开展软件开发岗位培训,向会员单位及有需要企业输送,累计培训400余名大学生,经过双选学生们全部实现就业。天津市建筑业协会、天津市就业促进会联合为100余家会员企业举办“稳就业与就业补贴政策解读”公益培训讲座,宣讲相关惠企稳岗政策,引导会员企业为保就业、稳增长多作贡献。
挖掘潜力
增加就业岗位
全市社会组织积极挖掘自身潜力,整合岗位资源,努力增加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天津市社会工作协会、天津市慈善协会、天津市易欣向上社会服务中心、天津市竞技二打一扑克运动协会、天津市软件行业协会、天津市凯尔翎公益基金会、天津市心羽公益基金会天津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天津市机动车鉴定评估行业协会、天津市家有宝贝康复指导中心、天津市天后妈祖文化发展基金会、天津市开发区协会等社会组织相继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社会组织工作岗位200余个。
上位次 倡导文明新风
“请进来、走出去、主动讲”
天津殡葬“文明先行、暖字当先”
以“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为目标,不断强化为民服服务实效。突出“暖心”,擦亮服务品牌。持续做优做强 “海之眠”骨灰撒海和“永生缘”节地生态安葬品牌,特别是代撒、代葬服务在群众中获得良好口碑。2022年率先推出的市级机构“一对一”代祭代扫基本服务免费新做法,受到市民群众和社会服务界“点赞”。
市第二殡仪馆8万余具骨灰迁移,在我市殡葬改革以来尚属 首次。市民政局通过信息化赋能,搭建骨灰迁移预约系统,让迁 移更加平稳有序。同时,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入手,想办 法、出实招,开设的第二殡仪馆骨灰迁移撒海专场,在单日撒放数量和船次上实现了突破。
市民政局主动向关心关注殡葬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汇 报工作,认真研究办理提案建议,将代表委员和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推动。充分利用祭扫节日主动宣传,请人大代表到殡仪馆现场指导,邀请民俗专家谈殡葬讲民俗,传统祭祀节日开展文明共祭活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邀请人大代表到市级殡仪馆现场观摩指导,充分听取意见建议,推动殡仪服务更加满足群众需求。
市民政局邀请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天津民俗专家谭汝为老先生讲述天津殡葬民俗故事,挖掘并弘扬传统丧葬礼俗与现代社会 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殡葬文化。从重点时期宣传逐 步向文化引领转化,制作天津殡葬民俗宣传片,通过津云App、天津殡葬微信公众号平台播出,引起公众精神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