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后是螃蟹销售的旺季,我市涉农区50多万亩稻田蟹喜获丰收。面对京津冀地区巨大的市场需求,天津的蟹农们最近忙碌了起来。记者近日走访了宝坻区八门城镇欢喜庄村和津南区小站镇南付营村,探寻“小小稻田蟹”如何让“土里刨食”的老村儿吃上了产业饭。
天津河网纵横,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和灌溉水源等生态条件让这里成为水稻种植的沃土。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的稻蟹混养模式成为乡村发展产业的重要切口。回溯村子欣欣向荣的产业,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土里闯出来的。以前,一些村子没什么产业,村民面临“村很穷、人走光、钱难挣”的困境。而“一只小小的螃蟹”,让乡村走上了富裕路。
2009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宝坻区八门城镇镇领导招呼了54个村的种地大户在镇政府的大会议室里开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商量要不要在镇里那9万亩的水稻田里养点稻田蟹。镇领导问大伙儿“愿不愿意养点儿螃蟹创收”,都说“愿意”;问“能不能组个团去辽宁盘锦学习”,多数人说“能”;问“可不可以选几家先养养试试”,大伙儿就都低头不说话了。
“在水稻田里养螃蟹,这活儿咱以前没干过。乡亲们怕养不好祸害了稻子,也能理解。”对于13年前镇上的那次会议,八门城镇副镇长孟令静的记忆依旧清晰。现在,八门城镇的小螃蟹发展成了大产业。全镇54个村子,一半以上都干起了稻蟹混养。养殖规模约有6万亩,去年稻田蟹产量达180多万斤。产量上来了,销路也打开了。“快中秋了,村里这阵开始忙了。除了咱本市的订单,每年从北京过来买蟹的客户也很多。有些养蟹大户一半以上的扣蟹都发到河北省。成蟹,河北省的订单也能占到三分之一。”孟令静说。
距离八门城镇90多公里的津南区小站镇南付营村去年也养上了稻田蟹。南付营村户籍在册人口有1700多人,实际留在村里的只有800多人,“村里大多是老人,年轻人都到小站镇里或大港买房安家了。”南付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欢介绍。
没有产业,留不住人。陈欢觉得得搞点产业出来才能让村民的生活有奔头。“都说‘土里刨食’村难富,但土地是村里的主要资源,不种地不养殖干啥咧?”种水稻、养螃蟹成为南付营村发展产业的切口。去年,他们在小站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载体,对村内500亩撂荒地进行了升级改造,开展稻蟹混养项目。今年南付营村接着搞稻蟹混养,临近中秋,他们就已经收到了不少订单,这些订单主要来自京津冀地区。
“土里刨食”不容易
“咱试试能不能在这土里刨出个金疙瘩”
在八门城镇做稻蟹混养这个点子是镇领导和盘锦的一个老乡聊天聊来的。盘锦的稻蟹混养做得不错。镇领导心想:人家行,咱这地咋就不行呢?都说“土里刨食”不容易,咱就试试能不能在这土里泥里刨出个金疙瘩。
2009年,十几个村子里有意养稻田蟹的村民在镇领导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出发去盘锦学技术。2010年,他们在欢喜庄村选了500亩地开始了稻田蟹的试养。不养不知道,一养就尝到了甜头儿。稻蟹混养令每亩地增收了300多元。村民看见了收益,养蟹这事一下子就铺开了。现在,八门城镇有30多个村子都做稻蟹混养。6万亩地去年稻田蟹产量达180多万斤。“以前光种水稻,每亩地最多收700元左右。螃蟹养了之后,一亩地能增收500到1000元。”孟令静说。
据了解,天津地区的稻田蟹大多是中华绒螯蟹,肉质细腻紧实,口感清甜。每到中秋节假期和“十一”假期,从天津周边地区过来购蟹的顾客络绎不绝。天津三缘宝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邱金来说,每年这两个假期,在八门城镇九园公路战备闸往东7公里的一条小路上,就有40多个卖蟹的摊位,很多北京和河北省的顾客慕名而来挑选螃蟹。
稻蟹混养不仅让八门城镇的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也让刚起步养稻田蟹的南付营村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希望。以前的南付营村经济基础薄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个铁厂、小童车厂,后来经过改制就全没了。工厂没了,人也开始往外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有地的农户把地租给别人种高粱,一亩地能有300元左右的收入。“村子穷,搞产业更是困难重重,不蹚出条路子,村民就挣不到钱。”陈欢指着眼前的稻田告诉记者,这原来是个坑塘,40来年一直荒着,去年改造完种上了水稻,养上了螃蟹。
为了种好水稻、养好螃蟹,陈欢从唐山请来了稻蟹技术员徐立军。今年农历5月份,他们种植了津稻919和津源89两个品种的水稻,在稻田里投放了2000余斤蟹苗。每天早晨5点左右,徐立军和村委会副主任刘怀龙都会花上一个多小时绕着这片稻田走一圈。“这些螃蟹一天喂两次,上午十点多一次,下午三点多一次。”徐立军指着旁边的大饲料桶告诉记者,每次都要用掉3桶多的料。
“这些螃蟹的成活率大概在70%。去年成蟹收了2000余斤,今年收成应该比去年好。”刘怀龙说,去年没经验,两次大风把围栏刮跑了一部分,螃蟹跑了不少。今年他们加强了管理,这些螃蟹和水稻估计能挣个25万多元。
给唐山批发商供货
“8成扣蟹、3成成蟹都卖到了河北省”
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肥美的螃蟹在田埂间“横行霸道”,呈现出一派稻香蟹肥的美好景象。采访当日,距离中秋节还不到10天,南付营村上就已经接到不少购蟹的订单了。陈欢说:“我们村离河北省青县比较近,不少村民的祖辈都是青县人。有时候村民在朋友圈发养螃蟹的视频,他们有些在河北省的亲戚看到后会跟我们订购。去年卖出去的螃蟹肥、口感好,今年有不少回头客。”
不只是南付营村忙活着稻田蟹订单,中秋节前夕,蟹农们都进入了忙碌期。养蟹大户邱金来告诉记者,去年他收获了14万多斤扣蟹和4万多斤成蟹。“河北省唐山的客户订扣蟹的多,卖给他们就得有10多万斤。”据邱金来介绍,这些扣蟹作为蟹苗大多被中间商买走了。“唐山有个海鲜批发市场,不少河北省的批发商过来买扣蟹,然后到海鲜批发市场去卖。他们有时一单就能买2000斤左右。”
今年,邱金来又新开发了一块儿地。算上之前的,他现在有3000亩地用于稻蟹养殖,预计今年能产7万斤左右的成蟹。这些成蟹中有一部分需要经过“技术处理”。“稻田水浅,水体杂质多。我们会提前四五天把螃蟹捞出来,禁食、清洗48小时,让它把腮里和肠道里的脏东西自然排泄掉。”邱金来说,“处理”后的螃蟹包装入盒,以品牌的方式进行销售。剩下的成蟹直接发给批发商。而这些批发商9成以上都在河北省。目前,邱金来仅河北省的客户就有几十个。“总的来看,我这8成的扣蟹、3成左右的成蟹都卖到了河北省。现在离中秋节还有几天的时间,我们的螃蟹已经订出去不少了。”邱金来说。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不仅卖货,还帮河北省客户买货”
八门城镇欢喜庄村的天津市聚淼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孟凡超同样做稻田蟹的生意。他告诉记者:“去年中秋假期,螃蟹卖了30多万元。每天少的时候卖10多单、多的时候能卖近40单。有时候一天就能卖5万多元。”孟凡超说,他有不少北京和河北省的老主顾,每年发往河北省的成蟹约占总销量的20%。
产业做大了,产业链也就慢慢完善了。“我们不仅卖货,还帮河北省客户买货。我们有宝坻区稻蟹产业协会,协会里有很多会员单位都是养蟹大户。有时候客户要的量大,我这货不够,就会从一些会员单位那里帮客户补点货。”邱金来说,最近,八门城镇的蟹农们开始尝试创新。他今年试养了60多斤的大蟹。这批蟹的重量比常规的稻田蟹重20%,预计今年中秋节可以上市。
产业发展了,人就回来了。孟令静告诉记者,随着稻蟹产业越做越大,不少年轻人带着新观念和新技术回乡创业,欲在乡土展身手。现在,八门城镇的水稻种植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管理。“我们今年在1万亩稻田里用了侧身施肥技术。这个技术可以减少两次施肥,每亩地不仅能节省50多元的成本,还能提高约100斤的产量。而且,水质会更环保,养的螃蟹也更健康。”孟令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