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响晴轩续话·~~~——忆四伯父周祜昌先生
周末文丛
家乡的渔家文化(五)~~~
~~~
电影频道
佳片有约~~~
~~~律师文化纵横谈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0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末文丛
家乡的渔家文化(五)
渔家谚语多智慧
刘翠波

  谚语是前辈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语,是无数前人智慧的结晶。多年来,我搜集了很多家乡的渔家谚语,在做导游时就比别人多了一手,因此赚了很多人气。每当介绍家乡富饶的海产品时,我总是引用谚语,显得生动有韵味。比如,在介绍大神堂渔村时,我就说:“大神堂,不荒凉,下坡子外边就是岗,一网回来三斗粮。”这个谚语很巧妙。岗,是处在大神堂浅海附近的中国北方最大的活体牡蛎礁;粮,指的是渔获。告诉人们牡蛎礁附近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即使是这个村庄被人称为“鬼庄子”的年代,村里人也舍不得离去。那时,这个村庄因为瘟疫等原因而死人,非常可怕,后来请来道士作法,还把村名改成了大神堂,人们在艰难中苦苦地煎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下来,现今成了游客云集的特色渔村。

  这样的谚语,还有“洒金坨,三件宝,打雕、抢网、搂苇草”。说的是当年洒金坨人,依靠沿海盐碱湿地赖以养家糊口的三件大事。在我小时候,经常听蹲在墙根底下晒阳干的老人们,念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野鸭飞碗里”。这里的野生环境,不仅使得鱼虾丰富,还有大量的水鸟。现在,来海滩和盐碱湿地附近观鸟,成为家乡旅游观光的一大特色。

  赞美家乡富饶的谚语,还有“蛏头沽三件宝,蛏头沽酱里好虾油、蛏头沽虾米大弯腰、蛏头沽蛏子美人娇”。这个谚语说的是,蛏头沽人,当年有三种值得骄傲的产自海滩上的特色海鲜,即虾油、虾米(海米)和美人蛏(螠蛏)。

  家乡丰富的海鲜产品,用渔汛的谚语说出来也很有特色。旧时,滨海地区的第一个渔汛是梭鱼,“吃了开凌梭,鲜得没法说”;到了吃蚶子时,“三月桃花蚶,吃了醉神仙”;到了吃螃蟹时,“四月二十八,黏盖螃蟹软不搭”;到了吃皮皮虾时,“八月水蝎儿赛对虾”,等等。听了这些谚语,鲜美的时令渔家菜,足以吊起每一位游客的胃口。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听到的渔家谚语已经越来越少,但作为非遗文化在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真的是不能小觑。

  大神堂渔港码头上,有一块“津门第一缕曙光”的碑石,站在这里观海、观鸟、看日出,你如果了解滨海渔民的潮汐谚语,才能看到你想看到的风景。这里是天津地区最早看到朝霞升起的地方,当一轮红日从辽阔的天际慢慢升起,“初八、二十三,潮满亮了天”,此时正是涨潮之时,游人会看到金波万顷鸥戏水;“初一、十五,晌午潮半潮”,这时退潮了,游人会看到金滩百里鹬觅食。如果是想来赶海,了解了这些渔家的潮汐谚语,才会不虚此行。

  渔家谚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在家乡流传的渔家谚语中,有渔汛、潮汐、生产、生活,还有励志的。比如当年“打网”的渔业生产,谚语说“网不打至”,意思是到了夏至时这种生产就要停止了,停止时要把用弥线连在一起的渔网一张张分开,挑开后渔汛宣告彻底结束。一句“不挑弥线不算输”的谚语,说的是这个渔汛结束前的最后一刻还有满载而归的希望;这样的谚语中还有一句“狗耷拉舌头不挣钱,鸡翘脚了挣钱难”,它与谑语巧妙融合,夏天和冬天形成巨大反差,生动地把家乡的景观环境与当年渔民们的生存条件结合到一起,勉励人们积极进取。

  了解了这么多渔家谚语,为今所用,我拥有了一份厚重的文化财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