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每日新报》 四时清欢 【二十四节气文化专刊】~~~
清欢小札~~~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0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日新报》 四时清欢 【二十四节气文化专刊】
清明在 长安在
张锋哲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天津画院签约画家 梁健

  

  经历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四个节气之后,2024年的春季业已来到后半程。清明时节,此时的关中大地时花风起、气清景明,桃花、梨花、杏花、樱花等都竞相开放,赶着趟儿装点春色,地处关中腹地的古都西安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清明,是中华节气中最为特殊的一个,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每年此间在距西安不远的黄陵县举行的公祭始祖轩辕黄帝大典,让这个节气在春光里平添几分庄严凝重。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亲人点燃一炷心香来寄托哀思。每年此时的西安,总是会飘落或多或少的雨丝,雨丝成了哀思,于是大家都会吟诵出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来。在这种氛围下,人们只能感叹西安果然是十三朝帝都,神奇无比。

  有清明节气,也有《清明》诗歌,大家都知道流传最广的这首《清明》,作者杜牧,却没有人去细细考究诗歌的出处。当然,古称长安的西安是一座诗城,有唐一代是诗歌的时代,每一首流传下来的诗歌都在注脚这个时代、这座帝都,更何况一首由地地道道生长在帝都名门的诗人所做的名诗!这种经验主义的误差成就了商家的机敏,从晚唐开始,多少酒家竖起酒幌自称正宗“杏花村”,又有多少关于酒仙、诗仙和“小李杜”的佳话在垆中坊间流传。

  在唐代,关于清明的诗作不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杜甫《清明》)、“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等佳句流传至今,从中很少能见到将清明与孤苦、愁思、缅怀等情绪联结的,更多的是春景、春情的描写,情绪自然是昂扬奔放的。唯独杜牧的这首《清明》出现,让这个节气与节日的情调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仔细追述文学的历史也是有趣的,唐代的牧童遥指了杏花村,但杜牧的外甥裴延翰亲自为舅舅编写了《樊川文集》,没有记录这首作品,《全唐诗》里也没有收录,反倒是最早在南宋人谢枋得编录的《千家诗》里出现。中间两百年的时间让杏花村在哪里自然有了争论。京兆长安、山西汾阳、金陵南京、湖北黄州、安徽池州都是备选答案。不管怎样,杜牧与长安是无论怎样也割裂不开的,早年间的《阿房宫赋》让他声名鹊起,中年时“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过华清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长安秋望》),再到晚年回到长安城南樊川故居,杜牧经历了个人生命中的景色,也描写了这座都城的四季,感悟并明白了历史的节律,那是与节气一样无法靠人力来改变的客观存在,人们只有尊重和顺应。于是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杜牧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却检校再三焚烧掉了,与之一起的,还有一生所做的认为价值不大的大量诗文,最后留下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难怪到自己外甥为自己编纂文集之时,已经没有多少素材可选了。

  或许,这首《清明》就在被焚烧之列,但是诗作已经流传在市井民间,口口相传,等到一段时间的潜泳之后,又回归大众文学的视野。就像春天和清明时节一样,去了还要回来。毕竟,有杜牧和诗作在,清明就在,昨日长安和今日西安也就在。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作家、编剧,西安文史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

  题图照片 摄影 新报记者 张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