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璠)近日,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与天津师范大学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研究团队携手合作,在我市首次采用冷血相机监测技术开展野生动物资源多样性调查工作,进一步丰富天津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据了解,根据动物体温与其所处环境温度的关系,动物大致可分为恒温动物(又称为“热血动物”或“温血动物”)和变温动物(又称为“冷血动物”),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体温调节特点。由于“冷血动物”的体温随外界环境变化,与周围环境温度相近,难以形成明显温差,无法通过红外传感器感知,因此,野外观测常用的红外相机无法应用到这一类动物的监测中。
“冷血相机监测是一项新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雷达移动侦测,适用于‘冷血动物’特别是两栖爬行动物的监测,这项技术目前在国内应用还很少。”天津师范大学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研究团队负责人赵大鹏教授介绍,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人们往往更多聚焦鸟类和哺乳类,相对较少关注两栖爬行动物。但其实,两栖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作为食物链中的关键环节,被认为是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示类群,同时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与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据介绍,我市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情况最近的一次调查数据,来源于天津市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根据2014年《天津市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天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分别为8种和1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种,即团花锦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次调查工作距今已十余年,我市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情况很可能已经发生新变化,目前相关最新情况尚属空白。
“近年来,我们与保护区合作应用红外相机技术建立了八仙山野生动物红外监测网络,重点开展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冷血相机监测应用将先在保护区小范围布设开展,逐渐与红外相机形成互补。”赵大鹏说,“后续,我们与保护区将根据初步监测结果,逐步扩大监测区域范围。同时,计划将冷血相机监测技术与红外相机监测技术相结合,尝试建立‘红外+冷血’野生动物监测网络,涵盖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多类群野生动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