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中,白俄罗斯民族诗人雅库布·科拉斯纪念碑悄然伫立。这是我国第一座白俄罗斯名人纪念碑,诗人深邃的目光与诗句的星辉流转,共同勾勒出这片土地与万里之外白俄罗斯的深情对话。
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外语高等学府之一,天津外国语大学自1964年建校以来,已开设33个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包含31个外语语种。2017年,学校在全国首创白俄罗斯语本科专业,填补了我国斯拉夫语系人才培养的空白。随着一批批白俄罗斯语专业人才走出校园迈向国际舞台,这座纪念碑也成为中白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以语言为弦,奏响文明互鉴的华章。
“我的讲台是渡船,载着学生驶向两种文明的交汇处。”白俄罗斯籍教师奥莉佳·沙哈卜用诗意的比喻描绘她的使命。2017年秋,这位44岁的语言学者跨越7000公里,来到天津外国语大学担任白俄罗斯语外籍教师。
这一年,18岁的刘译文从河北省考入天津外国语大学,成为白俄罗斯语首批学生。学校实行“白俄罗斯语+俄语+英语”三语复合的课程体系。课堂上,刘译文跟随老师不仅学习语言,也学习白俄罗斯的文化、历史,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语法是骨架,文化才是血肉。”刘译文清楚地记得老师奥莉佳·沙哈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们用白俄罗斯语说出‘山河无恙’时,传递的不仅是词汇,更是两个民族对和平的共情。”
8年光阴流转。如今,26岁的刘译文已经是天津外国语大学白俄罗斯语的一名专业课教师,与奥莉佳·沙哈卜一起在语言的讲台上,为培养“通语言、晓文明、擅实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而努力着。她和奥莉佳·沙哈卜一起参与编写了多部专业教材。“我们编撰的教材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白俄罗斯独特的文化,更是着力培养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成就的能力。”刘译文表示。
课堂之外,奥莉佳·沙哈卜对中国文化的探索更像一场深潜之旅。她喜欢品读中国文学经典,也喜欢观察市井百态。她痴迷于天津古文化街的泥人张彩塑,“那些指尖捏出的神韵,让我想起白俄罗斯民间木雕中的生命张力。”她说,在这里度过的8年,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专业素养,更让她深刻理解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白中民族竟如此相似,我们同样勤劳热情、谦逊有礼,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共同期盼国家经济繁荣、民生富足、文化昌盛、科教腾飞。”奥莉佳·沙哈卜说。
2019年,中国首个雅库布·科拉斯中心落户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心成立6年来,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通过联合举办一系列品牌活动,让青年学子在跨文化实践中触摸文明交融的脉动。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2024年天津市—莫吉廖夫州教育合作论坛在白俄罗斯举行。天津外国语大学师生团队全程参与论坛筹备期间的翻译工作,并将中国文化引入论坛,搭建起民心相通的彩虹之桥,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肯定。
如今,掌握白俄罗斯语的中国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天津外国语大学白俄罗斯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连续保持100%。在校长李迎迎看来,学校白俄罗斯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是教授白俄罗斯语专业的高校教师、为官方往来和商务合作提供服务的翻译人员、参与文化艺术项目的专业人士,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够通过双语文化视角和语言意识来推动中白对话的跨文化交际专家,“我们希望学生能成为用双声部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上合组织国家文明互鉴的交流使者。”
当中白两种语言在课堂上碰撞出思想的星火,当两国青年在学术论坛激荡智慧的回声,在天津外国语大学,这条由汉字与字母铺就的文化丝路,正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铭刻进新时代的文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