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蓟州区上仓镇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走读~~~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
智慧农业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图)
蓟州区上仓镇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徐杨 通讯员 王雨桐
  上仓镇现代农业示范区温室大棚内有机蔬菜茁壮成长。

  上仓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温室大棚整齐排列。

  北方江南景区内二月兰盛开。

  金色玉兰菜在无光的冷库中生长。

  无人机正在麦田上进行飞防作业。 本文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微风轻抚、生机勃勃,走进蓟州区上仓镇,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既有传统农耕的质朴之美,又充满现代农业的创新气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各种有机蔬菜尽情生长;北方江南景区内紫色花海进入盛放期,二月兰连片铺展,形成浪漫的紫色田园画;小麦田返青拔节,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在微风中摇曳……

  位于蓟州区中南部的上仓镇区位优势明显,津蓟、京秦、唐承3条高速公路穿镇而过。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再加上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全年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

  作为我市重点生态功能区,镇内建有11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配备228栋日光温室和1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智能化培育。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近年来,上仓镇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引擎,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等举措,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新科技”加速智慧农业进程

  春意盎然,小麦青青,正是人间四月天。

  田野间随处可见农机穿梭翻耕,农户忙碌播种玉米等作物,配合小麦返青期的翠绿田野,构成典型的北方春耕画卷。

  提到春耕,上仓镇一直以来聚焦现代种业,引进示范推广良种,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和普及率,积极构建种业创新体系。

  “我镇在2024年引进推广了‘津麦0118’‘乐土808’等春冬小麦良种,因为它们具有抗逆性强、产量高等优势,深受大家的喜爱。去年全镇冬小麦产量超过9000吨,同比增长了10%,农民们都非常高兴!”上仓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董福兴说。

  近年来,上仓镇智慧农业高速发展,累计完成19869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工作,改造内容包括升级农田道路、机井、节水设备、电力设施和土壤肥力等基础项目,同时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灌溉、数字化土壤检测等数字农业。

  螺旋桨轰鸣声中,无人机在连片麦田中垂直起飞,通过北斗导航规划航线,正在执行喷洒作业。

  上仓镇副镇长郑洪亮指着正在工作的无人机说:“无人机飞防技术是我们镇今年2月份新引进的,现在近两万亩农田实现了无人机作业,使得肥料利用率提高了20%、人工成本降低了15%,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驱动型转变。”

  为寻求“破圈”发展,上仓镇主动对接京津冀优质科创资源,深化与天津城建大学合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3项,推动“数字化屠宰、无害化污粪污水处理”等科技成果落地。

  此外,上仓镇还积极转化天津市农科院菌蔬种植和天津城建大学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技术,成功建设具有远程智能控制、标准化生产管理、不占用耕地、无农残无污染等特点的菌菜共生智能方舱,可通过培育名、优、特、稀农产品带动农户增收。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上仓镇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笔墨,绘就了一幅科技强农的现代化画卷。

  “新场景”推动产业融合升级

  要品正宗驴肉,上仓镇东塔庄村的卢记老汤驴肉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2023年4月,东塔庄村卢记老汤驴肉传统制作技艺入选蓟州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正在申请天津市级非遗。许多京津冀的游客慕名前来品尝“全驴宴”,真可谓“名声在外”。

  品尝完驴肉,游客还可以逛逛附近的东塔庄村驴文化产业园“消消食儿”。

  来到驴文化产业园,饲养基地、现代化屠宰车间、熟食加工车间、产品展示区、小毛驴互动区一并映入眼帘,这里不仅能够参观、游览、用餐,还能参加各类研学体验项目,打破了人们对传统产业园的刻板印象。

  据悉,上仓镇“东塔驴肉”于2023年被列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在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目前东塔庄村有94户专业养殖户、6800余头驴的存栏规模,涵盖屠宰加工、餐饮服务、产品销售的15家经营主体,已经构建起完整的驴产业生态体系。

  天津市达美佳驴肉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卢兴盛说:“今年,我们将重点培育驴肉细分品类专卖体系,开发驴肉养生药膳等深加工产品,构建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价值体系,实现产业能级的精准提升与多维拓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据上仓镇镇长尹兆钊介绍,目前上仓镇正在加速推进“东塔驴肉”地理标志商标申报工作,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完成认证程序,从而提升农产品品牌溢价能力。还计划组建东塔驴业协会和农业协会,通过行业标准制定、市场资源统筹、技术规范输出等机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生态。

  此外,计划对“东塔驴肉”实施精准品牌传播计划,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传播矩阵,线上依托短视频平台开展“东塔寻味之旅”主题营销,线下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型景区设置品牌形象展示牌,提升区域品牌认知度。

  不仅如此,上仓镇还计划投资230万元,将现代农业园内的其他附属用地盘活,用来发展林下经济,吸引青年群体前来露营娱乐,同时整合镇域内其他特色农品推出主题餐饮项目,打造集种养殖、加工、餐饮、文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真正推动形成“一产奠基、二产增值、三产引流”的融合发展模式。

  “新主体”增强发展驱动力

  被誉为“蔬菜王子”的玉兰菜您听说过吗?

  在无光环境中培育的玉兰菜芽球呈紧实的纺锤形,颜色呈乳黄色或淡紫色,外层叶片包裹如含苞待放的玉兰花,叶脉若隐若现,内芯嫩叶蜷曲如贝类珍珠层,仿佛冰雕玉琢的艺术品。

  玉兰菜,别名菊苣,源自欧洲,2014年从荷兰引进,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上仓镇重点打造的高端特色农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连续8年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曾被农业部授予“特质农品”荣誉称号。

  位于上仓镇东塔庄村的禹道家庭农场,是第一批全国典型示范家庭农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玉兰菜立体水培生产和有机蔬菜种植,凭借着优良的种植技术和以销定产的销售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经营”之路。

  据悉,禹道家庭农场目前有400亩经营规模,陆续引进种植蔬菜品种300多种,农场产品均以客户订单模式进行生产,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家庭配售,年包装蔬菜400多吨,已经成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综合农业企业。

  禹道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卫超说:“去年我们共种植了玉兰菜800亩,年产值450万元,而且投资了2000万元,在附近村庄扩建了7500平方米玉兰菜生产基地,投入使用后可增加产能800吨,不仅能够扩大生产规模,还可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

  在上仓镇域内,像禹道家庭农场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有很多。

  目前上仓镇已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8家、家庭农场20家,其中,禹道家庭农场、明天家庭农场、虫虫家庭农场、老八队家庭农场、昊君家庭农场分别被评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已注册农产品商标3个,形成了“龙头企业+示范农场+合作社”三级发展梯队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今年,上仓镇将精准锚定“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的发展目标,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品牌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三新三量”工作,在一产接二连三上出成果,在“土特产”上出品牌。其中,将依托上仓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吸引北京市及我市的社会资本入驻,以景区标准进行打造,附属带动园区内虫虫家庭农场等发展“后备箱经济”,增加新的经济驱动力。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了,那么人才从何而来?

  据上仓镇党委书记王晓辉介绍,一方面通过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特色项目,围绕电商运营、民宿管理、智慧农业等新兴领域开展专题培训,实现青年人才与优势产业精准匹配。另一方面建立京津冀联动培养机制,推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参加“天津市领头雁培训”计划,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此外,遴选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天津市农村实用人才”专题研修班,系统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乡村治理等核心能力,培育乡村振兴复合型管理人才。

  如同春日的根系深扎沃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以蓬勃之势重构上仓农业的生态图谱。

  接下来,上仓镇将同步构建产销协同创新体系,利用电商直播矩阵营销,打造农产品的新型销售模式,助力特色农品实现从“田间”到“云端”的价值跃升,进一步推动上仓镇农业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