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金厚约在他的画室见面。推开虚掩的门,清香沁人心脾,各种绘画作品、印花瓷瓶,在绿植的映衬下充满朝气。王金厚1947年出生在天津,自幼喜爱绘画,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长期在天津特种工艺品厂工作,是玉文化专家、玉雕艺术评论家,也是人物、山水画家。他曾担任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委、全国玉雕评比大赛评委,有关玉雕的文章发表在《文物》《中国工艺美术》《中国玉雕艺术》等书刊上,还出版了《玉海津澜》《王金厚画集》等书籍。他的人生经历,或许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启迪。
生来迷恋绘画
走上专业之路
我爷爷读过私塾,传统文化的底蕴很深;我父亲热衷于各种收藏,家里有满墙的古书。记忆中,我从六七岁起,还不认识字,就特别喜欢看书,尤其是线装书中那一幅幅绣像,开启了我的绘画梦想。
小男孩都爱在外面跑着玩,而我却趁家里没人,在墙上、地上和捡来的小纸片上画画。爷爷发现了我的绘画天赋,常夸奖我画得好,给了我很大的信心。随着年岁增长,我开始画更大的画,涂上颜色,贴在墙上。除了得到家里人的称赞,左邻右舍也都知道了老王家有个“天才小画家”。
我上小学时,还闹过一出笑话。
我一上数学课就犯困,便趁着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自己在练习本上画画。老师讲课的声音和枯燥的算式题,就像飞过来的各种颜色,让我的手痒得不行。快下课时,老师走近我,不动声色地将我画好的画撕下来,再把练习本放回我的课桌上,然后踩着下课铃声,抱着教案和我的画走回办公室,整个过程一言不发。就这样过了一个月,我的练习本越来越薄,只好让爷爷给我买新本子。好在家里很支持我念书,尤其是爷爷,只要是学习上的事,他有求必应。
那年春节,数学老师来我家,给我爷爷拜年。我怕老师告我的状,正琢磨怎么溜出去,老师却快步上前,堵住了门口,又拿出一本装订成册的本子交给爷爷:“这是我帮您的宝贝孙子收集的,他一上数学课就画画,这就是他的成绩。”奇怪,我没听出老师的不满,反而听出了赞许。爷爷接过来一页页仔细地看,眉头越来越舒展,看到最后,大笑起来,连声说:“好,画得好,我孙子有这个天赋!”
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第一百中学。在那里,有幸遇到了我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刘止庸先生。刘先生发现了我在绘画方面的潜能,对我的画进行指导,使我对绘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可惜半年后,刘先生调走了。擅长水彩画的王洪圣老师接替刘先生,也同样对我的画大为赞赏。但没过多久,王洪圣老师也调走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观了位于解放北路的艺术博物馆,见到了许多名家作品,山水、人物、花鸟等传统绘画应有尽有。我被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与艺术之美所折服,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失眠,一幅幅作品在我眼前浮动。那次观看展览,可以算是我走上艺术之路的启蒙。
到我上初三时,来自天津美院的李瑞春成为我们的美术老师。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正统学绘画,并在他的鼓励下参加了天津美术学校的考试,以第六名的成绩通过了初试。
然而,命运就像顽童手中的万花筒,少年在素描纸上疯狂涂抹的手突然颤抖——那些石膏像的明暗交界线,分明勾勒出登上艺术殿堂阶梯的艰难。在复试现场,我被冰冷地告知:“农民子弟不得录取。”那天,我攥着画笔呆坐在海河岸边,看夕阳把我的准考证染成橘红色。尽管经受了巨大的挫折,但我对绘画的热爱一如既往,海河两岸的灯火依然令我心潮澎湃。我调整好心态,很快考入工艺美术学校,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学业。
痴迷玉雕瓷画
实现自我提升
在工艺美术学校,我全面学习美术理论,素描、色彩、国画、美术字、图案、装饰无不涉足。每到周末,同学们都急着往家赶,校园里便只剩下我一个人,痴迷地在绘画的海洋遨游。我几乎每个月才回一次家,我的刻苦努力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天津特种工艺品厂。这是一家很重要的单位,专门生产牙雕、玉雕和木雕产品。自元代到清代,京杭大运河将北京、扬州两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北京玉雕和扬州玉雕的发展,天津的玉雕行业也在不断走向成熟。在特种工艺品厂,津派玉雕显示出强劲活力,打开了一片天地。
那时我在厂里的现代人物创作组做设计,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被派到张家口龙烟铁矿,设计制作用于展览的泥塑。对我来说,那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社会实践。我还为厂里撰写过宣传文章、设计过工农兵形象的宣传画,参与了厂技校的筹备和教学。我广泛阅读美术、考古类的杂志,为研究玉雕工艺打下基础。
转向瓷器绘画后,我发现,瓷器和纸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载体,瓷器的形状和弧度给绘画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掌握了技巧,能够自如地在瓷器上作画了。
我也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的过程。有一段时间,我的作品非常受欢迎,价格相对较高,但随着工艺品市场的变化,销售受到影响。这让我开始反思,督促自己不断地改变、进步。我在湖南醴陵走遍私人厂家,体验不同的烧制工艺,学习如何使用颜色、如何留白,甚至如何用手指擦去多余的颜料来创造特殊的效果。这些体验增加了我的信心。我也曾在上海豫园办过展览,虽然销售情况并不理想,但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尝试。
曾经辉煌的津派玉雕,现在的名气似乎不那么响亮了。作为海河文化的一朵浪花,我们不能让它沉于水底,而应该让它涌起洪波,彰显出自身的魅力。我希望能为津派玉雕这颗璀璨明珠贡献更多的力量。
激发创作灵感
挥洒心中领悟
我这一生,三分追求玉石研究,七分精力耗费在绘画上,当然,这两者又是相互混杂、相互促进的。对于绘画,我的理解是,就像跳高运动员若想成功,不能只看天分和弹跳力,还要有饱满的养分,比如臂力、肌肉、心理素质,通过全面训练,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画画也是一样,只凭兴趣、天赋,只凭能画出好看的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研究、探索,从方方面面汲取养分,“功夫在诗外”。
在天津特种工艺品厂工作时,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厂里的古代文化和文史类书籍,开拓艺术视野,提升自身的修养。尽管工作繁忙,我还是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纸张对我来说特别珍贵,我小心翼翼地使用,即使只有一张小纸片,我也会画上一朵小小的花。我博采众长,陈老莲、任伯年、八大山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接触到美术大师张仃、李可染等人的作品,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挥洒心中的所感所想。
近年来,我创作过一组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共二十一幅山水、人物画,描绘了人民军队从艰苦创建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重上井冈山》远景是巍峨的井冈山,近景是毛主席在山花烂漫中静静地回忆与思考;《大山中》表现红军长征途中,百姓为红军带路的故事;《清明》表现陕北老农在清明时节,带着红军战士留下的军帽为红军扫墓;《十五的月亮》以明亮的月夜、葱茏的大树、寂静的村口烘托军嫂送别即将回部队的丈夫的感人情景;《难忘的鱼水情》描绘两个少数民族女子与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从竹林中走来,并亲密交谈的场面……我想以浓重的山水营造环境气氛,以人物表现主题思想,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读书之余,一年中我有数月奔波在外,到全国各地写生。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深入生活实地探访的感悟和呈现。艺术追求的本质,是创造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理想,每一位艺术家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画家通过对现实的感性与理性的思考,最终以笔墨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这或许是每个画家都在用毕生心血来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