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运河畔话《北上》:从纸上文字到荧幕故事”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北上》原著作者徐则臣、电视剧总导演姚晓峰、电视剧主演涂凌、主持人泛泛及广大读者、剧迷相聚一堂,探讨了文学经典与影视跨界、运河精神与文化传承等话题。活动由首都图书馆与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番茄小说特别支持。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曾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等奖项,迄今已发行逾50万册。电视剧《北上》于近期在央视、爱奇艺、江苏卫视热播,从一个运河沿岸的小院切入,以一群普通“90后”青年的视角,展现出运河与他们人生的密切关联——童年时他们在运河里嬉戏玩乐,青春期他们在运河边探索人生,成年后他们带着“运河精神”远行,又回归故乡,见证时代变迁中的悲欢离合。
总导演姚晓峰表示:“我们力求以既忠实于原著,又让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大运河的故事,着力还原运河的苍茫厚重感与花街的烟火气,通过影像语言,赋予这条河流鲜活的生命力。”
徐则臣分享了《北上》的创作动机,他说:“作为在水边成长的人,水不仅塑造了我的生活记忆,更成为我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运河融入我的生命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演员涂凌谈到饰演剧中夏凤华母亲李燕一角的感悟:“我是浙江金华人,从小我家的前面就有一条江,我太想演一个跟我的家乡有缘的作品了。对我来说,李燕这个角色最大的挑战是要表演出她身上的烟火气,所以,我想以一种生活即兴表演的方式去创作,强调生活感的营造,比如为她选择带有岁月痕迹的破布衣衫。我还通过观察运河边劳动妇女的肢体动作,寻找这个角色特有的气质,表现江南水乡老百姓的生活。”
京杭大运河湍湍不息,承载了太多的人文和故事,而就像电视剧《北上》中讲的那样,总会有更多出生在运河沿岸的孩子们,继续书写他们的故事,沿着父辈的纤痕努力前行。
童年记忆离不开河
水是日常生活背景
徐则臣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他在河边长大,整个童年记忆都离不开河。“我们这代人,尤其是农村孩子,所有的玩具都来自大自然。大自然给我们馈赠最多的就是河流。我家屋后就是一条河,再往北,一直都是河。在水网密布的地方,我们定位自己的家,就是在哪两条河中间,或者靠着哪个河边。”
夏天游泳、摸鱼、摘荷花,天稍冷一点儿去挖藕,一个猛子扎下去,从水底下掏藕。到冬天,水位慢慢下降,结冰,小伙伴们在河面上溜冰。徐则臣说他的自行车骑得特别好,因为小时候老是在冰面上骑自行车,练出了非常好的平衡能力。
小时候,徐则臣去得比较多的地方是镇上,离家大概五公里。“爷爷带着我去镇上赶集,去买书、去吃小吃。”镇上就有运河,这条运河只在江苏省内,叫石安运河。
他上中学时,学校门前就是一条运河。那时候住校,冬天没有暖气,特别冷的日子,自来水管会冻住,刷牙洗脸都没水。怎么办?每天早上,每个人都端着脸盆和刷牙缸,从宿舍往校门口跑。运河的水很深,流得很急,轻易不结冰,而前一天河水中积蓄的热量,因为第二天早上冷空气的作用,水面蒸腾出热气,水是温的,大家就在那儿刷牙洗脸。
男孩打架,两个人单挑,会在河边随便找一条破船,把船推到河中间,在河中间开始打。胜的那个划船回来,败的那个自己从河里游回来。
后来,徐则臣在淮安念书,又在淮安工作过一段时间。大运河在市区流过,“正儿八经就是我小说里写的京杭大运河。”他每天都从河边经过,对那条河越来越熟悉。
“我们江苏人,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背景之一,我们对水的感情,可能就像山里人对大山的感情一样,像西北对高原、对黄土的感情一样。它不仅仅是日常的生活环境,也已经深入参与到生命中。那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徐则臣说。
成为作家后,回望过往岁月,他经常思考:“身处在一个很小的地方,一定会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想象,希望到世界去。这也是我的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到世界去。就要借助某一个载体,就是飞机、就是火车、就是河流。所以我会反反复复地描写它们,希望把对世界的向往通过文字展示出来。”
站在河边看流动的水,往里面扔一片树叶、扔一根草,看着它往前流,流到看不见的地方,这时候就会想,半个小时后它会流到哪儿?一天后它会流到哪儿?一个月后它会流到哪儿?虽然流着流着,可能它就靠边了、沉底了,不会再往前流,但是依然可以想象它会继续流。在脑海里,在虚构的地图中,它不断地向远方流去——这便是徐则臣内心河流的意象。
近十几年,运河一直是徐则臣小说的背景之一,他写的故事总发生在运河边上,或在运河上。“我发现,我老是用运河,却从没给运河一个正脸,没能给它一个应有的尊重或者礼遇,没有非常努力地去描述它。我觉得我欠运河的。”
足迹踏遍运河
探寻文化历史
2014年,徐则臣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出版后引起关注,其中有很多关于运河的描述,有一位朋友读完对他说:“从来没有在一部小说里看到过这么生动的对运河的描述,但是觉得还不过瘾,你能不能写一部以运河为主角的小说?”徐则臣笑着回忆,那时候自己年轻气盛,一拍桌子,说:“行,就这么干!”当天晚上回家,便开始准备这部小说。
一个作家为什么要写一部小说?往往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你懂、你有感情、你喜欢、你觉得值得干。徐则臣说:“所以我才写了《北上》。”
从那时起,徐则臣的足迹断断续续地踏遍了整条大运河。“因为出差、因为旅游,因为其他各种原因,各个河段,从南到北,我全走过了。而写的过程中,我发现,我过去走过的那些河段印象不够深刻,或者说,我在写作的时候需要的那些东西,过去的行走、过去的田野调查,都不足以支撑住这本书,那我就重新再去一遍。有的地方去了很多次。”
无论是田野调查还是案头工作,都让他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京杭大运河的两个点位,基本上是对称的,一个是苏州,另一个是沧州。苏州在清代出了26名文状元,而沧州则是尚武之地,明清两代出过武进士、武举人近两千名。徐则臣分析:“运河在沧州地区兜兜转转,拐来拐去,从南皮、东光一直到吴桥,从小码头的基础上,慢慢形成市镇,变成城市。因为集散货物,需要码头工人,力量要足,还要有技巧,衍生出吴桥这样的杂技之乡,与苏州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他看来,这便是大运河的包容性。“如果所有的状况都一样,从南到北,沿岸百姓生活的特点都一样,那就不是包容,那是狭隘。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特点,那才是包容。”徐则臣说。
历史上,大运河对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徐则臣发现:“明清的文学史,大部分是运河沿线的文学史。从‘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到《金瓶梅》《聊斋志异》,基本上都与这条运河有关系。如果没有这条运河,几乎不能想象我们的明清文学史会是现在这样。”
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到北京1794公里,各地的饮食各具特色,也多与运河文化有关。徐则臣以淮扬菜举例:“不是这个地方的人就是这个口味,而是在当地人口味的基础上,融合了南来北往的人们的口味,形成了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菜。”
在这么多年写运河的过程中,徐则臣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运河的意义。“可能不在运河边上的人不太清楚,可能在运河边上的人也不太清楚,觉得运河就是一条河,就是用来搞运输的,或者搞个灌溉,或者能改变我们的气候环境,或者可以开发旅游,都是看得见的东西。但这么多年写运河,我发现,运河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他说:“在我看来,运河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在历史上对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中国人的意识,包括我们内心的文化等,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写运河,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运河的流动性,也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写作时写不动、编不下去的时候,徐则臣习惯将人物带到河边。“河流是流动的,来来往往,如果只局限在一个空间,就很难有新的可能性出现。但是在河流上,写不动了,就让他走,实在不行,让别的人来,会激发多种可能。”
电视剧《北上》
呈现深情的河
《北上》小说发表后,制片人张书维找徐则臣谈版权。徐则臣没太上心,虽然之前他有几部小说被拍成了电影,但影响有限,而且,好像他每次卖版权都不顺利,他认为自己的小说没有“影视缘”。
那年初春,徐则臣去南京,正巧姚晓峰导演也在,张书维介绍他们见了面,谈得很融洽。姚晓峰和徐则臣都是在水边长大的,对整个运河的理解也相似。徐则臣说:“我更看重导演或者制作团队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姚导对运河、对我们共同的故乡江苏的那种深情让我感动。我非常相信姚导,姚导即使对不起我这部小说,他也一定得对得起运河。有这个底线我就放心了,所以我们聊得很好。”
电视剧《北上》的创作过程中,徐则臣并没有问过太多。他调侃说:“我甩手,但不是掌柜。我对姚导说,没事,随便改,我非常理解。因为我特别相信姚导、相信书维、相信编剧赵冬苓老师,相信这样一个团队。”
创作持续了整整六年,对一部电视剧来说,这是一个特别漫长的过程,徐则臣却一点儿也不急躁:“慢工出细活,这也是我对这部剧特别有信心的一个原因。”
作为原著作者,看电视剧《北上》时,徐则臣完全保持了平常心。“因为是好几年前写完的,小说写的什么,我也记不清了。电视剧的代入感很强,我看的时候就跟着它走,该流眼泪的时候我也哗哗地流眼泪,我儿子说,你怎么又拿纸巾?”
谈到改编,徐则臣认为:“只要改出来一部好剧,这个剧是自洽的、自足的、经得起推敲的,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世界,那就是成功的改编。”
到目前为止,《北上》这部小说已被改编成音乐剧、话剧、电视剧。音乐剧选取书中古代这条线;话剧则采用了很多现代科技手段和理念,把当下与古代两条线融合,一个舞台,两个空间;而电视剧相对来说,更容易呈现现代生活。
“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有相通的部分,一定也有差异的部分。如果说,一个电视剧能把小说所有的东西都给搬进来,一个话剧或一个音乐剧,能把另外一个剧种所有的东西都搬进来,那么这个剧的改编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不符合自身的规律。”徐则臣说。
好作品引发思考
让我们看得更远
《北上》总导演姚晓峰谈到他与徐则臣的合作:“我跟徐则臣老师相见是缘分,我跟这个作品结缘也是缘分。我觉得我们内心的情感是一致的,对运河深深的爱、对运河生生不息精神的理解是一致的,这就是这部作品的灵魂。”
网络爽文、短视频、短剧盛行,传统模式的小说、影视剧还有多少人关注?对于这个问题,徐则臣说:“我不认为快餐式的娱乐不好,我也刷朋友圈,我也看抖音,看完了我也很开心。但是闭上眼想一想,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这是一个问号。而一部好的书、一部好的电视剧,看完之后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会让我们看得越来越远。再伟大的一本书,都不可能跟着我们一辈子,但是,书里的内容可以慢慢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我们意识的深处,在必要的时候提醒我们——生活怎样才能过得更好。”
徐则臣希望《北上》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可能你从没见过运河,你就生活在大山里、生活在黄土高原上,但书中与你的生活截然不同的一种人生、一种命运,引发了你对此时此地自身的思考。往前追一追、往后看一看,能给你带来启发。如果有,我觉得这本书就值了;如果没有,这本书一钱不值。”
在徐则臣看来,好的文学、影视作品不是只告诉人们正确答案,而是让人们思考,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即使这本书、这部电视剧,哪个地方有点儿瑕疵,但只要能给我们带来正向的认知,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境界、扩展我们的格局、增加我们的乐趣,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的作品。”
对于传统文化、对于这条大运河,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创作者能做些什么?他的答案是:“我们以自身擅长的方式,提供一个侧面、一个视角,让大家通过阅读、观看作品,建立运河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思考自己所处的物质、地理、精神、文化的坐标,形成一种宽容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