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24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问题导向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阎孟伟 赵栋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就是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学者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概念、重要意义和思想方法等作出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就如何彻底摆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非自主性而言,依然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重大问题。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敞开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广阔空间,这其中如何贯彻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原则以及如何准确理解这一原则的深刻内涵,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中之重。

  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场域

  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是在一定的实践场域中形成的。所谓实践场域,是指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各种实践因素、环节彼此相关构成的实践过程,而知识体系就是对这个实践过程的能动反映,是对该过程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反映该过程内在机制、内在规律的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总体实践场域,该场域首先在必然性上预示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可能性,然后在必要性上揭示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独特性和巨大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是很难在任何外国的现有知识体系中找到现成答案的,只有亲历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解答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

  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历史契机。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综观东西方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基本样貌;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伟大哲学家勾画出西方古代知识体系的思想版图。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孕育出的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圭臬的理论革命,成为欧洲近代以来的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思想先导;而当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蓬勃兴起的反抗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无产阶级斗争,迎来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20世纪初,中国处在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个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社会再次进入深赋历史意涵的变革时代,十四亿人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实践必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伟壮阔的实践创新,由此带来的巨量经验和认识,决定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正当其时、必将有为。

  二 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着力点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时提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就是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中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首先要深入反思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正在面临和可能碰到的重大问题。

  从世界历史来看,以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性开端,现代化已走过近300年的历程。在此期间,一些西方国家率先通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入现代社会,并在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从历史上看,现代化的自我实现过程本身不可避免地会衍生出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很多都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的西方式现代化本身无法克服的,甚至演变成为西方式现代化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如资本的统治、社会公正的丧失、贫富两极分化、阶级剥削和压迫等。这种情况会给中国式现代化的自我实现带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前提的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克服西方式现代化过程所衍生出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这个问题同时必然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轴心议题,它可以表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依然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把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那么,什么是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围绕这个问题,就会有一系列值得重视的重大问题: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问题?如何把握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使政府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与市场相对立的力量?此外,市场经济离不开资本逻辑对经济的支配作用,但资本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它有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面相,又有不断侵犯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泛化倾向,导致政府官员乃至政治机关出现不正当取利的腐败问题和商品(金钱)拜物教倾向,因此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充分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合理地限制资本起作用的范围,既克服“去资本化”的错误倾向,又防止“唯资本化”的弊端,等等。

  在政治领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很有魄力的政治建构,较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既高度注重国家完整的制度程序,又高度注重公民完整的参与实践,能够把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有机地统一起来,克服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局限性或民主的不彻底性,形成人类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堪称一个宏伟的政治建设蓝图,这个蓝图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每一个问题都需要作出深入的探索: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捍卫宪法的权威性,使人民权利和自由得到保证?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完整制度程序建设?如何保障公民的完整参与实践,等等。

  在社会建设上或民生事业的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以自由主义为价值底线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绝无可能把共同富裕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极端的自由主义者甚至公开反对政府出台扶危济困的策略。社会主义社会则把共同富裕当作自身坚定不移的目标,因而它必然是构建高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始终高度关注的重大任务。这个任务包含了一系列需要理论严谨探讨的重大问题: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如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把贫富差别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分享社会发展的利益,等等。

  除了上述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会面对其他很多问题挑战,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关系问题,思想文化建设、道德建设、价值观念更新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深入地把握和探讨这些问题并对之作出系统的理论阐释,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途径。

  三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重要原则

  以上的分析表明,当代中国知识体系的自主性,不仅体现在理论话语、概念系统或逻辑形式的独特性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问题本身的独特性上。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原则。首先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从研究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入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考察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探讨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特殊性质以及它们产生的具体过程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和确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方案,不能避实就虚、避重就轻,更不能文过饰非、闭门造车。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使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行稳致远并惠及世界。同时,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更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密切相关,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和话语体系,使我们能够更为准确、更为深刻地考察、分析、理解、阐释中国问题,使我们建构的自主知识体系更富于民族性、继承性,使之始终能够保持其历史底蕴、文化脉络乃至文明尊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只有用一切人类文明的精华武装中国人的头脑,用中国人的头脑思考中国的问题、用中国人的方式解决中国的问题,才能保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作者分别为南开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