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讲述
身残志坚农民企业家,生意做到广交会~~~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04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述
身残志坚农民企业家,生意做到广交会
百折不挠的创业人生(图)
文 董秀娜 丁连举 摄影 杨玉山
  周振广 摄影 杨玉山

  在2024年10月举办的广交会上,来自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周庄村的农民企业家周振广颇为引人注目。他带去的硅钙古建瓦工艺独特,已经打开了国际市场。他是一位曾患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文化水平不高,却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创业,闯出一片天地,活出了精彩人生,也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罹患小儿麻痹症

  同学背他去上学

  1965年夏天,农历七月十五,周振广出生在周庄村一个农民家庭,是家中次子。生儿子本是大喜事,可是,当地民间传说中元节出生的孩子有不祥之兆,当妈的心一直悬着,孩子哪天出生,谁能选得了?只能格外精心地呵护这个婴儿。

  七个月后,全家人看着周振广那胖嘟嘟的小脸蛋儿,以为一切平安,没想到,不久后婴儿突然高烧不退,妈妈背着他去县城,在医院打了退烧针,回到家,情况反而更严重了。妈妈又背着他去了几次医院,医生说,孩子得的是小儿麻痹症,目前没有好办法治疗。妈妈心疼得掉眼泪,四处求医问药。家里实在没钱,只得向邻居开口借钱。

  周振广4岁那年,病情并未好转,站不起来,只能爬着挪动。听说一所部队医院能用“埋线疗法”治小儿麻痹症,妈妈抱着孩子赶过去。女医生在孩子的腿上扎下四个小孔,银针沿皮下插入其中一个孔,向另一个孔穿去。孩子疼得哇哇大哭,两只小手推搡着医生,妈妈抱着孩子,连声道歉。

  治疗数次后,病情不见任何好转,周振广却变得越来越瘦,吃不下饭,一个鸡蛋分三次才能吃完。妈妈只好放弃了这种疗法,又慕名到一个小村子,找到一位老中医。在老中医的调理下,孩子能吃饭了,总算闯过了这一关。哥哥跟大夫学了针灸,妈妈也每天给孩子按摩,盼着他能早点儿站起来。

  有一天,周振广问妈妈:“我跟我哥、我姐怎么不一样?”妈妈忍着泪,强装笑脸:“你太小,等长大了,就跟他们一样了!”到7岁时,振广哭着问妈妈:“我怎么还不会走路啊?”妈妈瞒不住,也陪着掉眼泪,告诉他:“你刚生下来就得了重病,没治好……要怪就怪妈妈吧……”振广听懂了妈妈的话,扎进妈妈怀里大哭。

  在周振广的记忆中,儿时的自己,每天用两只手抓着两只脚,带动屁股,挪动身体。夏天的裤衩磨出了洞,冬天的棉裤磨得露出棉花,妈妈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到了上学的年龄,周庄小学离家不到一公里,同学们热心地帮助他,轮流背着他上学。趴在同学的背上,周振广暗下决心,一定要长志气,不当“废物人”,报答家里人、报答大家伙儿。

  以双拐支撑站立行走

  做小本生意自食其力

  妈妈没文化,说不出“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但深知,残疾的儿子如果能识字,有了文化,往后的路会好走一些。所以,无论家里生活多困难,她也要“强制”振广去上学。天生倔强的周振广,以超强的毅力读完了小学。小学毕业后,他跟姐姐学缝纫、养鸡、收废品,虽然挣不了几个钱,也干不了多少活,但他脑子里一天也没闲着。

  1982年,周振广17岁。为了让自己有一技之长,他报名参加了渔阳镇农校在上埝头村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班。班里47名学员,只有周振广一个残疾人。姐姐和弟弟轮番骑自行车把他送到学校门口,进校门后,他蹲下身体,艰难前行。周围的人看着他,一开始,眼神里有怜悯、有嘲笑,但不久后,那目光都变成了钦佩。

  实践课上,老师发给每个学员一堆电子元器件,让学员们按图纸组装收音机。周振广不仅脑子灵活,双手因为用得比别人多,也超级麻利,第一个把收音机组装好了。老师表扬他,号召学员们都要向周振广学习。

  培训班上了三年,周振广学会了裁剪缝纫、修理电器、修理各种农机车辆等技术,为日后开拓事业奠定了基础。

  周振广明白,想要改变命运,第一件事就是从挪着走路变成站起来走路。哥哥帮他做了双拐,妈妈扶着他站起身,爸爸教他迈出第一步。由于双腿小腿部分骨骼和肌肉没有发育生长,很难支撑住身体。他拿竹板自制夹板,绑在两条小腿上,借助夹板,配合双拐,勉强走了几步,已是大汗淋漓。但他却兴奋起来,因为他发现,改变的不仅是走路的方式,更是眼前的整个世界,他看到了与别人眼中一样的世界!他想:“别人能做到的,我一样能做到!”

  周振广想开一家小卖部,家里没钱,妈妈借来500元给他当本钱。当地一些小批发商知道他有信用,赊给他商品,卖出去之后再结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卖部里,水果蔬菜、油盐酱醋、烟酒糖茶、针头线脑、纸墨笔砚等一应俱全,村里人都爱来他这儿买东西。为了照顾儿子,也为了增加点儿收入,妈妈在小卖部门口干起了炸油条。母子俩一天挣二三十元,这在当时已经很可观了。

  两年后,“不安分”的周振广又干起养殖业,养过鸡、兔子、蝎子、牛。鸡舍要用塑料布密封保温,但也因此臭气难闻。他顾不了这些,守在鸡舍一忙就是一整天,午饭也在里面吃。但俗话说得好,“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养殖业阴晴不定,虽然他付出了很多心血,却没挣到什么钱。面对失败,他没有气馁,坚信早晚会成功。

  依托采石场谋发展

  研制古建瓦争市场

  村北山坡上有几家石料场,经常更新五金电料工具。周振广发现了商机,小卖部扩大经营,增加了五金业务。采石场每天都要用到碎石机,总得更换铁锤。小卖部卖铁锤,进货价一元钱一个,卖一个能挣几元钱。同时周振广也收废铁,多的时候,一天收购废铁锤能挣几百元。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手头攒了点儿钱。

  大城市建筑业对石料的需求量很大,当时,承包一家采石场要8000元,但没有人肯出让。周振广动员哥哥、弟弟、姐夫,一共凑了8万元,以10倍的价格,拿下一家采石场。有人说他疯了,这么大的本钱,啥时能赚回来?周振广早有想法——改进生产方式、提高效率、扩大销售渠道。

  采石场一般都用手推车将石块运到碎石机旁,五辆手推车各运一次,运送的石头不足1立方米。周振广改用双轮车,一辆车装满了就是1立方米。又买了一辆拖拉机,亲手改造成翻斗车。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两年打拼下来,效益还算不错,周振广退出了采石场的股份,想谋求更大的发展。

  他琢磨,如果用装载机装石料代替人力,生产效率又能提高一大截。但装载机不好买,价格也贵。他坐火车来到山西阳泉炼铁厂,在那儿见到一台报废的装载机。找人询价,对方回答说两万元。周振广心想,一台装载机旧的也要几万元,两万元挺合适,便去找炼铁厂的厂长,表明来意。厂长见这位残疾人如此执着,又有魄力,非常钦佩,以8000元的价格把废装载机卖给了周振广。

  装载机运回周庄村,周振广自己动手修理,当年学的维修技术都派上了用场。修好后,他自己做试验,坐进驾驶室,用一根绳子拴住油门,挂在脖子上,手握方向盘……成功了,很快装满了一辆四轮卡车!周围几家采石场的负责人闻讯而来,甚至开始竞价。最终,周振广高价卖出了这台装载机,挣了一大笔钱,也开拓了装载机的购销渠道。

  周振广的装载机生意越做越大,经常参加各种展销会、建材会,拓宽视野、广交朋友。在一次建材会上,他发现了屋面瓦这个产品蕴含的商机,脑子里冒出个念头——生产树脂瓦。回村后,他出资建起一家瓦厂,事业开始转型,研制出耐腐蚀、防火、抗荷载、使用寿命长、颜色持久、环保节能的新产品——硅钙古建瓦,并于2015年获得了实用型技术专利。其后数年,他又不断打造专利产品,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更把国际贸易做得风生水起。

  这位农民企业家,用残疾的双脚,走出了精彩的人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