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03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赵海霞 杨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当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而自然也因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变化。因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发展路径,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双重目标:既要实现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又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家园,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是对中国自身发展的深刻总结,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探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如天津市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对钢铁、化工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改造,实现了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天津市将生态惠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一方面,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打造了一批城市生态景观,不仅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另一方面,推动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展望与实践路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现代化进程,展现了大国担当与责任意识,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方案。第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绿色技术突破。当前,全球绿色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发展。同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促进绿色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水平,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第二,深化区域协同共治,共建生态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全国一盘棋,协同共进。我国地域广阔,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区域间生态环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必须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强化区域协同治理,构建跨区域的生态共同体。一方面,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协同治理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推进区域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区域协同共治,实现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第三,提升公众参与水平,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合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多种方式,普及生态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素养。同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第四,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保障。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生态治理能力。一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另一方面,创新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行稳致远。

  新时代新征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区域协同为支撑,以公众参与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分别为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产业发展部主任)

3 上一篇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