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28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和叶嘉莹先生
一起编书(图)
田师善

  我和叶嘉莹先生相识是在1992年的夏天,那时她在南开大学讲学。其实在这之前,我就读过叶先生讲诗论词的文章,也读过她写的旧体诗词,觉得她既是研究古典诗词的著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两年后,我去美国,正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女儿田晓菲告诉我说,叶先生也来哈佛了,并和她合用一个办公室。这样我又见到了叶先生。没想到,这次一见面,叶先生就开门见山地提出,让我写一份晓菲小时候学的古诗的名单给她。我遵嘱抄了一份给她,她看后说:“这些都是精品,而且都适合儿童阅读,你何不加些注解,出一本书,作为儿童学古诗的读本,好吗?”我当时回答说:“我过几天就回国了,回去后我考虑一下吧!”当时这么答应着,其实心里并没想去做,一方面因为回去还要到文学院上班,虽然已到退休年龄,但文学院的工作一时还离不开我,返聘我再工作一段时间;二来我当时认为就是做了,是否有出版社接受,如要没有出版社接受,那不白忙活了吗?所以我回国以后,照常上班工作,早把这事置之脑后了。

  忽然有一天,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编审王华女士给我打来电话,说叶先生要和她一块来我家,商量那本书的编写和出版事宜,问我什么时间合适。此前几天,叶先生还说,她这次来津,任务艰巨,既要赶写几篇文章,又要编校书稿。就是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她还是念念不忘为孩子们编写这个古诗读本。从谈话中我才知道,叶先生如此看重这本小书,其着眼点不仅仅在于保存中国古典诗歌的宝贵传统,她关心的首先是对下一代的教育。叶先生认为,教孩子们从小诵读和吟唱古诗,是一种直观的、直接作用于孩子们心灵和品质的“渗透性”教育。这种教育方法可以弥补单纯的知识灌输带来的缺失,不仅学习文科的人需要这样的教育,就是将来学习理科的人,也需要这种教育来提高他们联想和直观的能力,这样才更有利于造就出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叶先生的这些想法,站得高、看得远,深刻独到,表述得又如此透彻,深深启发了我、教育了我,使我惭愧。我比叶先生小了八岁,怎能让叶先生来我家迁就我呢?于是我给王华老师打电话,相邀一起去拜访叶先生,商讨编著这本书的具体事宜。

  商讨的结果是:书名叫《与古诗交朋友》,这也是叶先生想出来的。古诗的选编、注释和解说由我来承担。叶先生则自告奋勇,承担古诗的朗读和吟诵,以便制成音带,作为教小学生读诵古诗的示范。这使我喜出望外,因为叶先生作为古诗词研究的专家,深谙古诗的格调韵律,她的朗读与吟诵,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朗读,更能体现古诗音节和韵律之美。叶先生还负责审校全部书稿,她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令人钦佩,在百忙中,她还为这本书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写给老师和家长们的话》以代序,一篇是《写给小朋友的话》。在这两篇文章中,叶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她对幼儿学古诗重要性的认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关于这本书,我也提了一条建议,就是认为此书虽然是供孩子们学古诗所用,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很自然地会帮助孩子们去学习和读诵这些小诗;而家长又不见得对古诗都那么内行,所以是否可以对每一首诗写上一段“教读参考”,当时叶先生和王华老师都同意了这个建议。这样我白天去文学院工作,利用晚上的时间,每晚完成三首诗的作者简介、注释和“教读参考”的写作,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全部书稿。我交了书稿,叶先生和王华老师就忙起来了。叶先生要吟诵每一首诗,制作盒带(后来才改为光盘),而王华老师要从编审的角度,对每一句诗的解释、每一个字的注音、每一幅插图,都认真地研究,充分地商讨。在我们合作的过程中,没有稿酬的计较,没有商业性的考虑,有的是思想的交流、学术的探讨,和为孩子们做点好事、尽点责任的共同心愿。而叶先生作为国际知名的学者、专家,在我们的合作中,始终是那么热情、那么谦虚、那么平易近人,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古诗交朋友》一书出版后,不仅受到读者的青睐,而且也引起了多家出版社的关注,纷纷表示要购买这本书的版权。这一方面是和叶先生的名望有关,但同时也因为在叶先生的指导下,无论是选诗或是注释、解说等方面,都做到了精益求精。

  在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之际,南开大学举办了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写了一篇《读叶嘉莹先生〈写给老师和家长们的一些话〉》,谈了我学习这篇文章的体会和收获。在叶先生百岁华诞时,我女儿田晓菲和她丈夫宇文所安恰好回国,首先想去拜访叶先生,但听说叶先生因病住院了,而医生的意见是这时候最好不去探视,没想到叶先生竟没能痊愈出院,在医院仙逝了。没能见最后的一面,留下深深的遗憾!但正如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诗中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叶嘉莹先生的人品、修养,她性格的刚强,她治学的严谨,她工作的毅力,为多少人所景仰!而她的学术著作,她的古诗词的创作,则是为后人留下的不朽的典籍,将为千万人学习、受益!叶嘉莹先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