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24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无用”之学中的无限魅力(图)
欣菲
  《寻蟫记》,陈涌海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1月出版。

  蟫,即是蛀书的虫子,古人也称之为蠹鱼、白鱼、书鱼等。作为半导体材料物理科学家,陈涌海以研究芯片的科学精神,研究在书页里度过幽暗一生的小虫子。《寻蟫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作为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他对蠹鱼的研究细致而广泛,还用文学的笔触描绘了这一微小生物的文化象征意义,使得这本书既具学术深度,又兼文学趣味。

  ◎ “识”小虫用大技

  全书共五章。第一章从蠹鱼词源考、词义演化史写起,并图文并茂地呈现出蠹鱼图像史;第二章讲蠹鱼在科学与艺术范畴里的类与形;第三章讲的是有关蠹鱼的文学与掌故;第四章研究了蠹虫的异名源考;第五章则是他寻蟫、养蟫以及与蟫友间的诗画交往。作者通过文献考据探究蠹鱼的生存轨迹,详细描述了蠹鱼的蛀痕类型、蛀孔的形成过程以及蠹鱼的生活习性,揭示了蠹鱼对书籍的破坏机制。为了观察蠹鱼的行为特征,他千方百计捕捉并饲养了几只蠹鱼,虽然实验以失败告终,但他通过对蠹鱼的观察,加深了对这一生物的理解,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一微小生物。

  书中还探讨了蠹鱼与书籍装帧、防虫技术的关系。古代文人为了防止蠹鱼对书籍的破坏,发明了多种防虫技术,如使用芸草辟蠹。陈涌海通过对这些防虫技术的研究,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书籍保护的重视,以及他们在书籍装帧与防虫技术上的智慧。作者历经数年,遍寻历代文献,经过繁琐的检索、考证、踏查、实验所啃下的这部考据之作,填补了小学科的空白。

  ◎ 微观世界的宏大叙事

  《寻蟫记》的研究对象虽然是微小的蠹鱼,但作者通过这一微观视角,展开了对文化史的宏大叙事。书中不仅探讨了蠹鱼的生物学特征,还深入挖掘了它在历史、文学、艺术中的多重面貌。陈涌海对蠹鱼的词源考据、形态学研究、文化象征意义等方面的探讨,展示出这一微小生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多重身份。

  蠹鱼不只是书籍的“刺客”,还承载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寄托。古代爱书、藏书之人对蠹鱼有着复杂的情感,既憎其毁书坏卷,又常以其自居、自喻、自嘲。本书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相关诗词,如第一个把蠹鱼写进诗里的是李白的“委之在深箧,蠹鱼坏其题”,第一个以蠹鱼自喻的是韩愈的“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苏轼写“蠹鱼自晒闲箱箧,科斗长收古鼎钟”,杨万里言“书生都将命亡书,愿身化作蠹书鱼”,陆游说“吾生如蠹鱼,亦复类熠燿,一生守断简,微火寒自照”……读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引用和分析,看到古代文人如何借助这一微小生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 格物致知的哲学精神

  将小小的蠹鱼作为研究对象看似是一个“无用”的课题,但这种“无用”之学却丰富着个人的情感体验。陈涌海在书中提道,对他个人而言,即便是无意义的研究,也有足够多的乐趣。这部书的书写动力就是“我好奇,我高兴,我愿意,我较真”。该书的编辑则感叹:“这样自由而丰富的心灵,才能写出这样有趣而‘无用’的文字来。”在陈涌海看来,科学研究不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更是为了满足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如蠹鱼在书本上啃噬的痕迹,在他看来与书法行笔中的‌提、顿、‌转、‌折有着莫名的呼应,也有着莫名的美感。

  《寻蟫记》一书不仅揭示了这一微小生物的奥秘,也展现了科学研究中的自由与洒脱,融入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这一冷门且“无用”的课题,通过微观的视角揭示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内在联系,闪烁着格物致知的哲学之光。这不仅体现了科学家对知识的纯粹热爱,也提醒着我们,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用性,更在于它对人类思维的启发和对理解世界能力的提升。这种对“无用之学”的追求恰是《寻蟫记》最令人感动之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