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24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磅品荐
玉器之上流淌过的岁月(图)
王小柔
  《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徐琳著,译林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玉石以其光泽温润和质地坚韧的特质,在华夏文明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玉器在我们的记忆里更是留下了“大美中国”的记忆。《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这本书,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深入探寻中国玉文化之美的大门。作者徐琳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将故宫博物院中珍贵的玉器娓娓道来,让我们得以领略玉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魅力。

  原始的良渚玉器

  文明萌芽质朴之美

  博物馆展柜中的良渚玉器虽工艺相对简单,却散发着原始的生命力。就像良渚玉琮,外方内圆的造型纯粹地诠释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粗糙的打磨痕迹,在书中的图片与文字描绘下,仿佛触手可及,它们是人类与自然最初的对话,是文明萌芽时的质朴之美。正如书中所言,“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当时的玉器虽未达后世的精巧,却凝聚着先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其价值远超黄金。

  良渚玉器不仅是实用工具,更具有宗教与礼仪的意义。玉琮上神秘的兽面纹,线条简洁却充满威慑力,是良渚人沟通天地神灵的象征。在那个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代,制作一件玉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这也凸显了玉器在良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从商周到战国

  由权力向德行过渡

  “何以舟之?维玉及瑶”,商周时期,玉器成为礼器的核心,象征着权力与地位。书中对商代玉凤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它线条刚劲流畅,造型简约而不失神韵,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商王朝威严的象征。

  在商代,玉器常被用于祭祀仪式,是人与神沟通的重要媒介。玉凤作为神鸟的象征,寄托着商王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与祈求庇佑的愿望。其造型独特,尖喙、利爪、长尾,展现出一种神秘而威严的气质。书中详细介绍了玉凤的制作工艺,采用了阴线刻、浮雕等技法,使得玉凤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到了周代,玉器的种类更加丰富,圭、璋、璧、琮、琥、璜“六瑞”成为贵族身份与等级的标志,“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严格的用玉制度体现了周代的宗法等级秩序。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玉器也融入了这股思潮,成为君子品德的象征。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的理念,在书中通过对各类玉佩、玉剑饰的介绍得以体现。这些玉器造型优美,纹饰细腻,线条婉转流畅,充满了动感与韵律,书中将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一一剖析,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文化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玉佩在这一时期成为君子的必备配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佩的碰撞声被视为一种高雅的音乐,时刻提醒着君子要言行举止得体。书中展示的战国龙形玉佩,造型灵动,龙身蜿蜒曲折,仿佛在云中翱翔,其精美的工艺令人赞叹。玉剑饰也是这一时期玉器的重要代表,剑首、剑格、剑璏、剑珌等部位的装饰,不仅增加了剑的美观,更体现了主人的身份与品味。

  从秦汉到唐宋明清

  大气磅礴的盛世气象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玉舞人以玉为载体,将汉代的舞蹈艺术与文化风貌凝固在这一方美玉之上。秦汉时期,国力强盛,玉器风格大气磅礴。书中对西汉玉舞人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灵动的舞者正翩翩起舞。

  汉代玉器在继承前代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玉蝉、玉猪等玉质冥器,造型简洁生动,寓意着生命的轮回与永恒。书中提到的“汉八刀”工艺,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寥寥数刀便刻画出玉器的神韵,如玉蝉的头部与双睛,仅用几刀便栩栩如生。而玉舞人则是汉代玉器中的精品,其造型优美,长袖飘拂,身姿婀娜,展现出汉代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汉代的玉璧也十分精美,璧面装饰有谷纹、蒲纹、龙凤纹等,工艺精湛,体现了汉代玉器的高超水平。

  唐宋时期,玉器风格发生转变,更加贴近生活。唐代玉器丰满圆润,尽显盛世气象。书中的玉飞天造型优美,体态轻盈,“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宛如仙子自由翱翔于云端,体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宋代玉器精致细腻,追求自然、含蓄、典雅的审美情趣。书中描绘的玉荷叶杯以荷叶为造型,叶脉清晰,工艺精湛入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恰似宋代文人高洁品格的写照。

  到了明清时期,玉器制作工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明代子冈牌将诗、书、画、印融于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创了玉器艺术的新境界,为玉器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玉为纸,以刀为笔,使玉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艺术价值。书中展示的一件子冈牌,正面雕刻着山水人物图,远处山峦起伏,近处树木葱茏,一位老者在溪边垂钓,画面意境深远。背面则刻有一首古诗,书法刚劲有力,与正面的图案相得益彰。

  清代玉器在工艺上更加精湛,题材更加广泛。大禹治水图玉山是清代玉器的代表作,它以新疆和田玉为原料,耗时十余年雕刻而成,气势恢宏,重达5300多公斤,以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生动地展现了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宏大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山石树木层次分明,是中国古代玉器工艺的巅峰之作,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书中详细介绍了其制作过程,从玉石的开采、运输,到设计、雕刻,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古代玉器工艺的巅峰之作所蕴含的文化力量。

  玉韵传承中华文化

  岁月凝萃玉之华章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在岁月长河的深处,中国玉器宛如星辰,闪烁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传奇,每一寸纹理、每一道光泽,都凝萃着岁月的风华。

  当指尖轻触那细腻温润的玉质,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温柔流淌。那柔和的光泽,恰似清晨的薄雾,朦胧而又美妙,不张扬却足以摄人心魄。玉的色泽丰富多样,羊脂玉洁白胜雪,仿若寒夜中皎洁的月光,纯净而空灵,正如“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所描绘的那般纯净无瑕;翡翠翠绿欲滴,宛如春日里蓬勃的新叶,满是生机与希望,仿佛能感受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蓬勃的生命律动;墨玉深沉似夜,蕴藏着无尽的神秘与深邃……每一种色彩,都承载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诉说着山川河岳的故事。

  再看玉器的造型,或简约,或繁复,无一不展现着古人非凡的创造力与审美情趣。那古朴的玉璧,外圆内方,简洁的线条中蕴含着对天地宇宙的深刻理解,仿佛是连接古今的时空之门,承载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与尊崇;精美的玉佩造型灵动,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或为翱翔天际的飞鸟,或为栩栩如生的瑞兽,“玉佩金章紫花绶,纻衫藤带白纶巾”,随着佩戴者的步伐轻轻摇曳,尽显古人的优雅风姿;而那些雕刻着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的玉器,更是宛如一部部无声的史书,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通过细腻的线条与巧妙的布局,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雕琢玉器的工艺,更是一场震撼人心的艺术盛宴。从最初的简单打磨,到后来的阴线刻、浮雕、透雕等精湛技艺,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阴线刻的线条纤细流畅,宛如发丝,却能勾勒出人物的神韵、花草的姿态,正是“微动笔端,却具无穷意趣”;浮雕层次分明,让图案从玉面中跃然而出,立体感十足;透雕则以玲珑剔透之美,展现出玉器的空灵与精巧。工匠们以刀为笔,以玉为纸,在方寸之间,创造出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世界。

  《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不仅是对古代玉文化的回顾,也为现代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启示。它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书中展示的古代玉器为现代玉雕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它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不断涌现的玉文化主题的文创产品,让玉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玉韵传承千古梦,文化创新绽芳华”,中国玉器,不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却始终以其独特的美,温润着人们的心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