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津沽学人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天津日报
合办~~~——记美术翻译家李本正先生
~~~
沽上丛话
门外探红楼(三)~~~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沽上丛话
门外探红楼(三)
回望式写作
宋安娜

  《红楼梦》第三回写黛玉进贾府,笔触极其精密。写黛玉的轿子“却也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箭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内厅,厅后就是正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鬟,一见他们来了,便都笑迎上来,说:‘刚老太太还念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个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这段描写可看作是三个递进的层次:仪式、气势、情势。从轿子进哪扇门,到抬轿人由普通轿夫换为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从众婆子进门后下轿步下围随,到小厮退去众婆子打帘搀人,一步一礼,一丝一毫不可错了,贾府礼数森严的仪式感扑面而来。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雕梁画栋五间上房、上边挂着各色鸟雀、台矶上坐着穿红着绿的丫鬟,凸显着贾府钟鸣鼎食之族诗礼簪缨之家的气象。第三层写丫鬟,先有笑脸相迎,再有三四个争着打起帘笼,其间又早有抢功的丫鬟朝里报了,有声有色有动作,将那份逢迎、那份谄媚跃然纸上。贾母还没出场,贾府的仪式、气势、情势便扑面而来了。

  脂砚斋在这里有一段批语:“此书得力处,全是此等地方,所谓‘颊上三毫’也。”颊上三毫,意为作品细节的精妙使整体更加生动传神。作为《红楼梦》的第一位评论家,脂砚斋的目光确实犀利,他这寥寥几笔,就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不仅赞扬了这段描写,而且进一步指出这正是“此书得力处”;第二,一个“全”字,准确地概括了《红楼梦》细节描写之繁密,总结出《红楼梦》的艺术特质。

  如此繁密、精妙的细节描写,可以说前无古人、后鲜来者。中国古代小说于《红楼梦》之前没有,《红楼梦》之后乃至进入现代、当代,也还没有一部小说可以超越它。

  然而,当我们阅读这些细节,沉湎于这些细节,被这些细节所营造的气氛包围着的时候,不经意间,脑屏幕上就会掠过一道闪光,那是惊诧,细节精密到令人惊诧的地步:黛玉进府,轿子进了西角门,“走了一箭之地”,换上“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这里的“一箭之地”也太精密了,精密到分毫的地步,而文学描写在这里有没有这“一箭之地”都无妨,并不影响读者对距离、方位的了解。但有了这精密的“一箭之地”,便分明能感觉到作者的目光正投注于这一箭之地,而他的身心已经从小说本体飞升,翱翔于个人过往生活回望的空间:曾经的府邸、曾经的物什、曾经的春夏秋冬、曾经的亲情缱绻,那些琐细绵密的私人生活,都在这回望中“活”了回来。

  作者的回望,有时甚至到了恍惚的境地。第五十九回写宝钗春困已醒,微觉轻寒,见园中“土润苔青,原来是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湘云又说“两腮作痒,恐又犯了杏斑癣”。在北方,桃花杏花盛开的时候,空气较干燥,正是春癣易发时节,却不会“土润苔青”。曹雪芹一生经历了南方江宁织造府的繁华和北京西山瓦灶绳床一天一地的生活,江南初春的“土润苔青”是浸润于他血管中的记忆。写到这里,曹雪芹的回望已经跨越千山万水,徘徊于江南了。研究界一直对大观园所处地理位置感到疑惑,一忽儿南方一忽儿北方,作者回望式写作应该是原因之一。

  曹雪芹的回望是全身心的,他的回望式写作充溢于《红楼梦》前八十回始终,几乎所有精妙的细节都由它来实现。

  关键还有脂砚斋出面确认。作为《红楼梦》最亲密的读者和评者,其亲密度被称为“一芹一脂”的脂砚斋,是最早指出曹雪芹创作中存在这种回望现象的人。他的确认有两种方式:一,直接指认,如“有此事”“有是礼”“有是事,有是理”;二,用事实说话,指出某细节出自某过往生活,如元妃省亲,见到祖母、母亲,“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脂批道:“非亲历过如何写得出!”又如贾政跪见元妃,“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脂批道:“此语犹在耳。”再如宝玉被薛蟠诳去喝酒,宝玉说“先喝一大海”,脂批道:“大海饮酒,西堂产九台灵芝日也,批书至此,宁不悲乎?”

  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大多数小说家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将亲身经历写入作品,写作中有时也会沉浸在自己的过往生活里,但如曹雪芹这样对过往生活如此痴迷、如此眷恋的回望,并使这种回望转换为繁密、精妙的细节描写并成为独特的写作现象的作家,在中国小说史上十分鲜见。

  艺术情感、艺术想象是文学创作心理的要素,在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创作心理的角度考察《红楼梦》创作中存在的这种回望现象,我们至少可以得知两点:一,曹雪芹回望式现象承载着不可遏制、也无法遏制的情感爆发,甚至一定程度上抑制或排斥了艺术想象的发挥;二,正是由于这种情感驱动下的回望,才使曹雪芹笔下大量细节描写达到“颊上三毫”的精妙境地,这恰恰构成了《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