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津沽学人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天津日报
合办~~~——记美术翻译家李本正先生
~~~
沽上丛话
门外探红楼(三)~~~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津沽学人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天津日报
合办
追寻“冷处偏佳”的真谛(图)
——记美术翻译家李本正先生
陈期凡

  李本正先生的翻译代表作

  翻译家李本正先生的译作在美术理论界享有盛誉,他本人却声名寂然。事实上,他从开始接触翻译至今,始终像古典时代的人文学者一样,践行着“人生有涯,知也无涯”的真谛,以无穷的探索之心,赋予了知识无限的前景和可能。美术史家范景中先生称赞他——“李本正不是英雄,他只是一位谦卑的、默默无闻的、敬畏知识的人”。

  1947年9月15日,李本正先生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4岁那年随母亲回到家乡河北省昌黎县,1956年来到天津。他生性敏感细腻,宽和友善,早早展现出对美术和语言的天赋与兴趣。

  小学阶段,李先生画小人书,画人物像,画院子里的树。当他回忆童年时光时还清楚地记得种种与画相关的点滴。他的回忆文字,温暖中带一点怅然:乡村青年画的睡觉的猫、下乡回城后发现被丢掉的旧画、被同事借走再未归还的《速写》小册子,还有少年时因羞怯不敢给美术老师寄出的求教信……建构了他心中美术世界最原始的怀旧底色。

  李先生对于外语的兴趣最早来自游戏。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玩打架游戏,扮反派的小朋友很会演,嘴里冒出一串自编的“外国话”,引得众人大笑,也引发了他的好奇,从此便萌生了日后有机会一定要学会一门外语的强烈愿望。国家推广汉语拼音时,他对字母的兴趣由此产生。后来,哥哥上的初中开设了俄语课,他又缠着哥哥教会了他不少俄语单词和短句。语言的世界无形无色,看似不及画画精彩,却也成为他终生钻研的天地。

  1960年,李先生升入初中,就读于红桥区铃铛阁学校。当时中学普遍教授俄语,这所学校却设有英语课程,这也为他日后深入学习这一门语言打下了基础。1963年到1968年,李先生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南开中学历史悠久,师资极好,学生素质也高,李先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特别是英语水平突出。在此阶段,他常常光顾外文书店和劝业场二楼的古旧书店,接触了大量英文书籍以及翻译作品,开始对优美的译文有所感触,读到英文报纸也会选一段试着翻译。老师赞他“把英语学活了”。毕业考试时,他是全校唯一的英语满分获得者,班主任给他写的毕业评语里特意提到“英语学习得较好,能积极学习课外知识”。而对那时的李先生来说,最大的遗憾是缺少练听力的机会。南开中学的课外活动极为丰富,李先生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报了自己喜爱的美术组,画画于他日后从事美术翻译也是大有裨益。

  “文革”期间,高考制度被废止。李先生高中毕业后,又在南开中学参加了两年运动,1968年底到河北省霸县(今霸州市)煎茶铺公社上山下乡。1972年,因天津缺少教师,故而从知青中招一部分高中毕业生当老师,李先生有幸得到这次选调机会,到天津教师进修学院学习8个月的中文。

  从1973年7月开始,李先生任教于天津营门东中学,时间长达20年。这是一所新建校,缺少英语师资,他得以转教英语。在这里,他结识了高他几届的南开中学校友杨成凯先生(后成为知名语言学家)。两人志趣相投,都乐于钻研学问。后来,杨先生考取了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方向研究生,两人仍时有来往。

  1984年,天津教育学院举办英语脱产本科班,李先生经过争取,成功报考,在该班学习了两年。教育学院对此次办学极为重视,师资力量雄厚,学员也是各自单位的骨干,但李先生的优势依然明显,同学对其评价是:基础深厚,词汇量大。授课老师赞其翻译“有味道”“经历丰富,比我们的本科生强多了,水平较高,有的译文已达到出版水平,不用修改,直接拿去发表好了”……李先生专业素养高,人品又好,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学员。

  1993年底,李先生调入天津美术学院,到刚创刊不久的《北方美术》编辑部工作,直至退休。编辑工作平淡,李先生却乐在其中。虽然才高运蹇,落寞半生,但李先生颇为知足,认为能在大学里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是极大的幸运。2006年办理退休手续后至今,他仍然以各种形式为美院学报工作。在编校工作之外,他还根据学报需要,翻译介绍海外艺术与学术成果的文章,先后在《北方美术》发表译文30余篇,涉及国外艺术家、艺术流派、艺术设计等领域,皆在学界引发极好的反响。同时,他也为学校各类艺术活动、出版物以及张世范、秦征、吕云所、邓国源、李津等多位艺术家的个人画册进行了大量中译英的翻译工作,为天津美术学院及学院教师扩大社会影响作出了贡献。

  事实上,早在营门东中学任教期间,李先生就已接触到翻译。他的高中同学刘仲林先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教授)当时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找他参与翻译荷兰学者狄克斯特霍伊斯的《科学技术史》,他译的是第十五章“数学,科学的侍女”。这也是李先生翻译事业的起始。

  读本科期间,李先生的翻译活动有了一些进展。杨成凯先生将他推荐给范景中先生,后者主持了大量美术翻译工作。这项工作恰恰将李先生的两种兴趣结合在一起,于他而言最是理想。此后,他便一直从事与美术相关的翻译,在《美术译丛》《新美术》《世界美术》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译文。数十年间,李先生参与翻译了贡布里希、里克特、卡尔·波普尔等多位学者的著作。美术史学史上的璀璨群星,在他的妙笔之下,被赋予中文世界里另一个维度的精彩。李先生最初翻译了《美术史在美国的三十年》一文,后又参与了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的翻译工作,这本书由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三位先生合译,译本准确还原了贡布里希原著的内容,对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的翻译恰如其分,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文字优美流畅,可读性极强,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和引用,对贡布里希学术思想在国内的传播居功至伟。

  多年来,李先生深耕于翻译事业,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参与了“学院丛书”的翻译,译出四本,其中三本是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与范景中先生合译的《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走向进化的知识论》,由其翻译、范先生校对的《开放的宇宙》,另一本是贡布里希的文集《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二是参与了丛书“美术史的形状”的翻译,与傅新生合译《美术史的形状I: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他翻译的是奥地利艺术史家弗里茨·扎克斯尔的《瓦尔堡图书馆的历史》一文,此外,李先生还翻译了英国学者卡罗琳·冯·艾克和爱德华·温特斯共同编辑的《视觉的探讨》一书。

  数十年如一日,李先生身居斗室,孜孜不倦,不改其志。工作繁重,家事拖累,他总能挤出时间,在床边、缝纫机旁、床头柜上译出了那些承载着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经典之作。即便李先生的处境在他人看来甚是心酸,但他总记得少年时“盼望能有机会从事一些翻译,也不枉对英语喜爱一场”的愿望,将所有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都花在美术翻译工作上,且只要条件允许,还要继续下去。

  近几年,李先生的翻译成果主要有两项:一是由其翻译、范景中先生校译的《贡布里希遗产论铨——瓦尔堡研究院庆祝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百年诞辰论文集》;二是翻译了贡布里希的《瓦尔堡思想传记》。

  《瓦尔堡思想传记》的翻译,断断续续耗费六七年时间,可谓是李先生与瓦尔堡、贡布里希两位艺术史巨匠跨越时空所进行的一次深度的思想和语言碰撞。贡布里希将为瓦尔堡立传视为其身为艺术史学者的使命,《瓦尔堡思想传记》又是其著作中最艰涩的存在,力求在梳理大量材料,以讨论艺术史风格的种种观念的同时,将瓦尔堡新造词翻译成精准的英文。对于翻译一事,贡布里希本人认为,“要弄清作者的意思,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尝试用不同的词句表达他的意思,更可取的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这种观念也蕴含在《瓦尔堡思想传记》的写作中,而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则更非易事。

  贡布里希所写的瓦尔堡生平和学术,在理解上已有不小难度,转译为中文,本可能更为复杂晦涩,而李先生的翻译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即便使用长句,也都保持着较为简单的语法关系,完美规避了“翻译体”容易遇到的语言问题。他本人曾说:“从事美术理论翻译多年,深感译事之艰辛,需要字斟句酌,反复阅读原文及相关材料,深度理解之后才会有晓畅的译言,这个过程往往并不一帆风顺”,甚至“译一本书比自己写一本书要难得多”。范景中先生则在《瓦尔堡思想传记》中译本序言中写道:“译好一部精湛的学术著作,不只要弄懂那些深刻的文义,更需要翻译之学所蕴含的道德上的严肃和知识上的苦行精神。”李先生一丝不苟的翻译工作就承载着这样的精神。

  李本正先生的翻译生涯,可谓是一种平凡的伟大,即便没有更大的舞台,即便没有更多的掌声,却依然能以自己的学识和修养诠释“冷处偏佳”的真谛,有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充分彰显了对翻译事业的执着热爱和坚持不懈。(作者系天津美术学院学报编辑)

  学人小传

  李本正,1947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祖籍河北省昌黎县。美术翻译家,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副编审。译作涉及美术史论、国外艺术家、艺术流派、艺术设计等方向,在美术翻译领域有重要影响,尤其对贡布里希理论的传播有较大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