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港产城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港口与产业联动持续加强,天津推动“通道经济”向“港口经济”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底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加快构建现代化港口经济产业体系,进一步培育壮大港口经济是关键。
●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港口物流畅通有序是港口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现代化港口经济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港口基础设施能级。一是提升航道通航能力。加快推进天津港新港航道提升建设工作,以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的要求。推动天津港集团与交通运输部等共同研究天津港航道等级提升及通航规则调整,尽快出台实施方案,加快航道拓宽疏浚工程项目建设。二是推进码头设施建设与改造。适应港口货物运输新需求,加快推进深水泊位、专业化码头新建或扩建,提高港口停靠大型船舶的能力。推进智慧港口升级版建设,持续提升港口整体作业效率和安全水平。三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完善天津港连接西北和东北地区的铁路路网。加快天津新港北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扩建工程建设进度,适时推进建设连接东疆港区集装箱码头的铁路延伸线工程,尽快实现港站一体化。增加京津冀地区多式联运班列,大力发展京津冀地区高铁物流,提升天津港货物集疏运“公转铁”占比。
推进物流仓储设施升级。一是推进现代化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大型仓库、恒温仓库、冷藏仓库建设,更好满足不同类型货物和物资的储存需求。鼓励支持企业提升物流仓储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仓库建设,加大机器人自动分拣和搬运系统的使用,提高物流仓储管理效率。二是以大项目引领物流仓储基础设施升级。天津港的大沽口港区、高沙岭港区、大港港区以及南疆港区四个港区都有充足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并且有较好的粮油产业、能源产业、黑色金属储运发展基础。立足于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保障好京津冀及国家能源、粮食以及重要金属矿石等物资供应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应主动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积极谋划建设京津冀国家能源储运基地项目和京津冀国家粮食储运基地项目,力争推动上述项目进入“十五五”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名单,支持天津港集团联合国内港口和能源矿石大型国企共同推进项目建设。
● 推动港口经济不同产业协同发展
多种产业协同发展,既能有效整合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促进各类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有助于形成完整的港口经济产业链,提高区域港口经济发展韧性和竞争力。
推动港航服务业提质升级。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支持天津港集团等本地港口航运头部企业开展港口物流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推进全程物流综合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全程增值型港口物流。优化冷链物流产业链系统生态,大力发展冷链直播带货、冷链前置仓、冷链智能柜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新模式,积极推进保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海外仓业务。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和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做大做强船舶和海工装备融资租赁业,放宽融资租赁业务的准入限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适度放宽对航运融资租赁业务的监管要求,创新跨境租赁和离岸租赁等业务,适时出台支持国际船舶融资租赁的政策举措。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供应链金融、航运金融衍生品交易等航运金融新业态,提升跨境航运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培育航运保险产业,提升航运保险专业服务能力。依托融资租赁产业优势,鼓励支持船东企业在天津设立公司总部或者区域总部,筹建天津市船东协会。
发展特色临港适港制造业。一是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临港适港制造业。对海洋油气装备、船舶制造、港口航道工程、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临港适港制造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生态,提升产业集群内部协同发展水平。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推进跨产业链协同,助力传统临港适港制造业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二是积极培育临港适港特色制造业。完善海水淡化产业链条,构建集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海水淡化水生产及应用、浓盐水综合利用于一体的海水淡化产业链;提升海水淡化科技创新能力,规划建设天津市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完善“技术+市场+政策”的产业生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争创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积极布局海水制氢产业,加大国内外海水制氢头部企业引育,围绕制氢设备制造、输氢管道建设、氢气储存和运输、加氢站建设等环节完善氢能产业链布局;集中力量攻克海水制氢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制氢成本;加强海水制氢与海水淡化、海上风电、光伏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 强化港口经济科技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是推动港口经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的核心要素,为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加强港航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构建港口物联网。在码头作业区、物流仓储仓库等区域内广泛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港口设施、货物、船舶等的实时感知和数据采集。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互联互通,为港口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提供数据支持。二是优化港区园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光纤网络、无线宽带网络等,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覆盖范围,满足港航智能化应用对通信网络的需求。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障港口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三是建设港航智算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天津现有智算资源,加快建设港航智算服务平台,实现对港航数据的安全备份、共享交换和深度挖掘,为港航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完善港航创新体系建设。一是推动港航科技创新要素集聚。依托天津现有的科研基础和产业优势,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在天津设立港航领域的重点实验室,聚焦智能港口、绿色航运、海洋工程等关键技术方向,开展前沿性、基础性研究。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和海内外高端紧缺人才招引清单,引进一批港口领域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探索国际化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用好以才引才、平台聚才、企业揽才等多种引才方式。二是加大港航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天津港集团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组建港航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围绕港航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三是规划建设港航科技园区。推动国内港航领域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来天津设立技术转化应用机构,打造我国北方地区领先的港航创新资源集聚区。推进建设港航科技共享实验室、中试车间等设施,吸引初创型和成长型的港航科技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 扩大港口经济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对外开放合作为港口经济发展带来新的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持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现代化发展。
推动港口企业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天津港集团与国内沿海港口在物流、贸易等领域深度合作,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发挥港产城联动支撑作用,着力打造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立足天津冷链产业优势,借鉴广州港集团发展水产渔业的经验,加强天津港集团与广州港集团在水产内贸领域的交流合作,在两港原有内贸通道基础上,在两港间打造南北水产贸易大通道。深化与华为等国内数智港航领域领军企业合作,加快构建“港口+航运+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数字化港航供应链服务体系。支持天津港集团加入环球航运企业商业联盟,加快推进电子提单应用和集装箱无纸化放货试点业务。
推进临港产业园区高水平开放。在东疆综合保税区和天津港综合保税区临港片区实施更高水平的开放政策,打造“区港联动”示范区。促进投资经营便利,借鉴国际上自由贸易园区的通行做法,实施公平竞争的投资经营便利,探索试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推动货物自由进出,在全面实施综合保税区政策基础上,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便利化政策和制度。推动信息快捷联通,建设完备的国际通信设施,构建安全便利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探索发展离岸数据加工、处理和服务,建设离岸数据加工枢纽。围绕离岸医疗服务等新业态发展需求,进一步放宽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从业限制,完善外国人在东疆综合保税区和天津港综合保税区临港片区工作许可制度和人才签证制度。着眼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创新保税消费等政策机制,提升港口消费品进出口通道功能,扩大高品质消费品贸易。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天津社科院海洋经济与港口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