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镜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镜头揭秘——~~~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镜头揭秘——
天然气如何“流动”(图)
本报记者 周伟 通讯员 王晓黎 摄影报道
  满载液化天然气的LNG船靠泊国家管网集团天津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码头。

  由于易燃易爆等原因,进入该企业必须更换服装、鞋帽,佩戴护目镜。

  槽车充装作业中。

  槽车正在液态加注区充装液化天然气。

  维修工作人员正在厂区内巡查管道运行情况。

  控制中心是这条能源动脉的“大脑”。

  加压输送厂房,为气态升压,然后通过专业管道输送至下一站。

  就在这个冬季,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接收站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的天然气突破400亿立方米大关,足够填满2000个“水立方”场馆。这座2024年9月全面投产的能源枢纽,带来了强劲的供气保障——单日气化能力可满足天津市民18天用气需求,相当于同时点亮7000万个家用燃气灶。

  这座超级能源站,不仅拥有相当于300个标准泳池的储气能力,更以7000万立方米/天的外输能力领跑全国。从蔚蓝海港到万家灯火,这条能源动脉正在为京津冀地区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清洁燃料。

  天然气是如何跨越千里来到千家万户的?跟随记者镜头开启一船液化天然气的旅程:

  超低温之旅

  来自海外的液化天然气(LNG)在-162℃的极寒状态下运输,这种“冷冻”状态能让体积缩小600倍。就像把整个足球场的空气压缩成一台双开门冰箱大小,这种“瘦身术”让跨洋运输成为可能。

  港口变身术

  巨型储罐如同银色保温杯,持续保持-162℃的低温储存。需要使用时,LNG将通过两种方式“苏醒”,一种是管道快车:通过海水加热装置“解冻”,经高压管道奔向千家万户;另一种是槽车接力:用特种运输车将液态天然气送到各地再气化。

  温暖最后一公里

  经过城市门站的“压力调节阀”,高压天然气变成适合家用的中低压气体,沿着地下管网完成最后旅程。当您转动燃气灶旋钮时,可能使用的正是来自遥远海域的清洁能源。

  本报记者 周伟 通讯员 王晓黎  摄影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