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个冬季,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接收站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的天然气突破400亿立方米大关,足够填满2000个“水立方”场馆。这座2024年9月全面投产的能源枢纽,带来了强劲的供气保障——单日气化能力可满足天津市民18天用气需求,相当于同时点亮7000万个家用燃气灶。
这座超级能源站,不仅拥有相当于300个标准泳池的储气能力,更以7000万立方米/天的外输能力领跑全国。从蔚蓝海港到万家灯火,这条能源动脉正在为京津冀地区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清洁燃料。
天然气是如何跨越千里来到千家万户的?跟随记者镜头开启一船液化天然气的旅程:
超低温之旅
来自海外的液化天然气(LNG)在-162℃的极寒状态下运输,这种“冷冻”状态能让体积缩小600倍。就像把整个足球场的空气压缩成一台双开门冰箱大小,这种“瘦身术”让跨洋运输成为可能。
港口变身术
巨型储罐如同银色保温杯,持续保持-162℃的低温储存。需要使用时,LNG将通过两种方式“苏醒”,一种是管道快车:通过海水加热装置“解冻”,经高压管道奔向千家万户;另一种是槽车接力:用特种运输车将液态天然气送到各地再气化。
温暖最后一公里
经过城市门站的“压力调节阀”,高压天然气变成适合家用的中低压气体,沿着地下管网完成最后旅程。当您转动燃气灶旋钮时,可能使用的正是来自遥远海域的清洁能源。
本报记者 周伟 通讯员 王晓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