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草木喻人书写乡村变迁
——作家老藤谈《草木志》创作
本报记者 仇宇浩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草木志》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也是继《战国红》《铜行里》之后,著名作家老藤的作品三度蝉联该奖项。日前,记者采访了老藤,听他讲述了创作故事和获奖感受。

  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老藤获奖无数。《草木志》再度获奖,对他而言“是个惊喜”,“获奖不是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但能对作家创作起到极大的鞭策作用。作家的探索创新需要读者的反馈,这是一个审美互动,作家不能不顾读者感受,自己闷头创作。我总是希望用阳光或月光去照耀阴暗的沟渠,评委能肯定这种文学观,对我是一种极大的鼓励。”

  “《战国红》,我是借了人物原型的光。《铜行里》,我是借了传统工匠的光。”老藤很谦虚地把作品获奖归功于原型人物和小说人物的光彩以及草木所蕴含的精神,“《草木志》,我是借了草木的光。草木有心亦有情,草木中蕴藏着人生哲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乡村振兴的样貌,应该是草木葳蕤、生机勃发。当每一种草木对应一个人物时,草木与人就有了精神关联。”

  以草木喻人书写乡村变迁是《草木志》的一大特色,老藤笑言是东北那些丰茂的植物给了自己启发和灵感,“以草木喻人不是我的发明。《诗经》里有,《离骚》里也有,一种种草木就像一个个独立的人。在331国道大兴安岭段行走时,我仔细观察那些由古驿站演变来的村庄,特别关注了村庄里的植物。看着那些一岁一枯荣的花草和有年头的樟子松,我想,这些草木是驿路变迁的见证者,从草木入手来写乡村今昔,会更加真实生动。”

  《草木志》以墟里村的山乡巨变故事,生动呈现了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以及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长期的乡村生活经历,以及不同领域近20个工作职位的工作经历,带给老藤丰厚的生活积累,也让他的创作格外顺利,“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墟里村并不真实存在,是我综合众多村屯合成的,原型是黑龙江两条著名驿路‘奏捷之路’‘黄金之路’沿线的几十个村庄,代表着驿路文化的传承与守护。”

  老藤坦言,《草木志》融入了许多自己的切身体验,“书中村主任‘哨花吹’说的歇后语有一百多个,这些生动的语言不是我的发明创造,皆来自当地农民之口。东北有些农村几乎人人都是段子手,带有天生的幽默感和喜感。歇后语、嘎啦话(指有趣、个性化的语言)是东北农民的日常用语,如果没有和当地人一起生活过,就无法挖掘出这种地域性的农民式幽默。”

  老藤已出版长篇小说11部,他的创作题材广泛。不过,他最爱的还是乡村题材,“高考前,我一直生活在乡村,对乡村充满感情。乡村是我的精神原乡,乡村生活构成我文学创作的底色。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而我觉得,乡村的人们、乡村的命运,都与我有关。写乡村,已成为我的一种本能;要是不写,会有一种对故乡、对乡村的歉疚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