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刘程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副主任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优化自贸试验区和跨境金融服务,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作出部署,提出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便利度、推进自由贸易账户应用等举措。
一直以来,天津自贸试验区践行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今后在落实“优化自贸试验区和跨境金融服务”方面,可以发挥何种作用?日前,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副主任刘程。他认为,作为金融创新试验田和制度创新策源地,自贸试验区是贯彻落实“优化自贸试验区和跨境金融服务”的排头兵,要最大限度优化自贸试验区服务质效,在风险可控范围内进行新机制设计的尝试,加快推动金融领域的开放和改革,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与启示借鉴。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域内覆盖5个国家级高新区、10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2个综合保税区等创新创业载体,是我国区域发展的标志性战略高地。近年来,三地强化协同联动,共同签署《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5大行动共16条具体举措,并推出了一系列协同创新成果。
“三地自贸试验区在政策、实践层面呈现出一体化协同的明显趋势,有效推动了区域贸易投资、产业发展、通道物流、政务服务、要素流动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刘程看来,以要素流动为例,三地自贸试验区打造了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信用信息征信链平台,通过京津冀征信链实现信息共享,助力信贷发放规模超700亿元,并公布了一批资质资格互认清单。未来,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还应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港口互联互通、金融创新、产业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协同联动,加快引领区域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和高效联动发展。
《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自由贸易账户应用。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基于自由贸易账户探索更具突破性和首创性的跨境金融产品。
自由贸易账户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客户需要在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开立的规则统一的本外币账户。对境内企业来说,它是一个可以和境外资金自由汇兑的多币种账户,可免去开立不同币种账户的冗余成本;对境外企业而言,自由贸易账户意味着企业可以按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获得相关金融服务。不仅如此,部分自贸试验区的自由贸易账户已允许个人开展符合规定的境外投资。
“基于国内外金融市场收益率的周期性波动差异,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优质、多样化金融产品。”刘程建议,三地自贸试验区要进一步深化制度型金融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构建有序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高效、透明的跨境资金流动通道,助力提升京津冀企业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