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天津卫,因漕运而兴盛,因渡口而得名,因商贾聚集而经济发展,因人口流动而文化多元。天津的饮食更是博采众长,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夏正盛,天空湛蓝如洗,微风吹过,空气中带着潮湿和闷热混杂着的气息扑面而来。走过北安桥头,漫步在津门老街——福安大街上,一座摩卡色的二层建筑映入眼帘,看到楼正中间玻璃外悬挂着上有“芦庄子”、下有“正宗清真老号”,以及“创始于1924年”的字牌,在显眼位置还有“桂顺斋”三个红色大字,这正是我要探访的百年老店。芦庄子“桂顺斋”始建于1924年,是正宗的清真老字号店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
一百年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提升改造,门牌号码从过去的和平路145号,调整为现在的和平路101号,但从未离开过这块发祥地(旧时称旭街芦庄子)。芦庄子“桂顺斋”创始人是一个为了生计,从北京来到天津的买卖人刘星泉。他在北京通州有个“大顺斋”火烧铺,1924年,他买了位于天津芦庄子的门脸儿房,经营糖火烧、汤圆等回民小吃。同年,刘星泉喜得千金,起名“淑桂”,便用“桂”字加上“大顺斋”的“顺斋”二字,将店铺定名为“桂顺斋”。
进入一楼营业大厅,一阵阵芝麻油的香味扑面而来。六百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干净、明亮,糕点窗口按照1—8的序列售卖,糕点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售卖窗口前总是排着长队,顾客慕名而来,店员们忙碌地穿梭在糕点货架前,熟练地为顾客挑拣着需要的糕点。
地道的“津味儿”,源于芦庄子“桂顺斋”百年坚守的第一关——原料,好原料是好品质的基础。芦庄子“桂顺斋”糕点自创立以来,一直把选料精良放在首位,且传承至今。但凡桂顺斋糕点所用原料,完全是货进源头,而且是选择最好的品种。从五谷杂粮到干鲜果品,从油蛋奶糖到各种辅料,均选优择鲜,当某些原料达不到要求时,绝不将就。比如小枣,原本一直选用的是河北沧州货,但因这两年枣树闹疫病,不能保证质量,于是不惜成本改用新疆和田免洗红枣。在原料上的选优汰劣,为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延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芦庄子“桂顺斋”用品牌建设,助力了高质量发展。
作为天津传统糕点业的佼佼者,芦庄子“桂顺斋”历经风雨走过了一个世纪。从早年为求生计的小买卖,到掌握技术程序的团队,并形成了有特色的传统品牌,体现了天津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百年来,芦庄子“桂顺斋”从聘请宫廷技师,到以师带徒薪火相传,树立了家喻户晓的口碑,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糕点文化;芦庄子“桂顺斋”从津门老街一隅的两间平房小门脸儿,到时至今日的全市十五家店铺林立,创造出了传统糕点业的天津味道!
流连在客流不断的芦庄子“桂顺斋”总店,闻着浓郁的芝麻油香,看着制作精美、令人馋涎欲滴的传统八件糕点,突然传来爽朗的笑语和打招呼的声音。我看到一位短发、圆脸,笑意盈盈的中年大姐走进营业大厅,排队的顾客有的叫她“杨姐”,有的喊她“杨书记”。听排队的大爷大娘们谈论,这位大姐叫杨静,是芦庄子“桂顺斋”现任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三十五年了。一些相熟的老顾客介绍说,从杨大姐还是小姑娘时,他们就在这里买点心了,一买就是几十年。有的老顾客还说,杨大姐曾经说过,能跟“桂顺斋”相依相伴几十年,她感到特别高兴。
老顾客们的聊天,使我对杨大姐产生了一种好感,主动上前和杨大姐攀谈起来。杨大姐是个直率的天津人,听说我从小就爱吃桂顺斋的点心,并愿意多了解一些老字号店铺的往事。于是,她特别给我看了总店的两种“藏品”——芦庄子“桂顺斋”的包装盒和店铺老照片。
包装盒有两个,它们是镌刻着时代烙印的月饼纸盒和红喜字的糕点铁盒。泛黄、发旧的纸盒封面,是容貌秀丽的嫦娥,踏着祥云站在广寒宫前,手捧玉兔,俯瞰人间的锦绣山河。封面中间靠下位置,印有红底黑字的“天津桂顺斋”,这几个字的上方写有“清真”二字,下面是和平路145号的地址,电话号码为2.5125。纸盒上的地址和电话又印证了芦庄子“桂顺斋”总店的悠久历史。红喜字的糕点铁盒,是圆形团花映衬出来的“喜”字,从那斑驳锈迹中,依然能感受到当时人们买点心装盒时的喜气。长方形的盒身上,在长和宽处分别写有:天津清真桂顺斋和自制中西糕点的字样。从这两个盒子的式样不难看出,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现在,无论是应时节令,还是婚庆节日,都少不了用“桂顺斋”糕点作为礼品。
传统糕点是深深印在津沽大地上的老味道,一个略显陈旧的包装盒,是城市生活的美好记忆,一家百年老店就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芦庄子“桂顺斋”历经风雨走过了一个世纪,老字号品牌不仅是城市的财富,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浓缩了近代天津工商业的发展史,记载了几代手艺人的奋斗史。老字号文化遗产就像是活的历史,娓娓道来它们平淡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当杨大姐拿出另一件藏品老照片时,她感慨道:芦庄子“桂顺斋”总店原址能保持百年不变,是多么不容易!能看到老师傅们不忘初心、传承技艺,以师带徒,依然保持纯手工制作糕点,在快节奏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
杨大姐说,公私合营时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芦庄子“桂顺斋”只有两间平房门脸儿。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原址修建并恢复经营。1978年,国家恢复老字号经营,“桂顺斋”第一门市部(现芦庄子“桂顺斋”和平路总店)还是在两间平房内经营。直到改革开放,商业建设逐步推广,“桂顺斋”第一门市部感觉到经营面积狭小、企业发展受到局限,决定将原来的两间平房拆迁,在原址上扩建“桂顺斋”第一门市部大楼。杨大姐于1989年入职,那正是芦庄子“桂顺斋”店铺由平房改建为大楼落成开业之时。
1997年和1999年,芦庄子“桂顺斋”历经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城市改造、马路拓宽等,为了配合原址所在的福安大街的商业经营模式,芦庄子“桂顺斋”时任领导与当时主管部门多次沟通,在各级部门的理解、配合和积极协调下,这座清真老字号得以保留原址,并在原址上改扩建。2002年8月,六百多平方米的芦庄子“桂顺斋”建成营业,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大楼。2014年,天津地铁建设工程和平路段启动,原设计方案是拆除芦庄子“桂顺斋”大厦。为了保住在此诞生并延续经营了九十年的老字号企业,公司负责人向市领导写了一封建议信。市里很重视并作出批示,请地铁设计部门尽量权衡城市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芦庄子“桂顺斋”反映的问题。在地铁设计部门的配合下,终于保住了和平路101号这份百年基业。
芦庄子“桂顺斋”大厦旧址能保留至今,是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在时代发展中的碰撞,芦庄子“桂顺斋”坚持以销定产,是纯手工制作与经济飞速发展的融合……走出芦庄子“桂顺斋”大厦,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这座摩卡色建筑,倒影逐渐消失在喧嚣的老街上。
本版题图 张宇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