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顶层设计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善作善成
提升文化动能 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晓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提出了“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重要要求,并强调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天津的现代化新风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历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五一”和“端午”假期,天津接待游客分别达到了1407.86万和667.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2.1亿元和55.09亿元,实现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突破。

  文化资源是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互为一体,作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依托,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和旅游是一种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通过旅游实现其价值,旅游通过文化彰显魅力,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经济形态。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推动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有效交叉作用,才能构建起二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信息,今年一季度,国内出游人次14.19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03亿,同比增长16.7%。文旅消费新动能得到了充分释放。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文化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核心资源,是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内涵,其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从最广泛、最大众的交流方式看,旅游产业已成为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和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旅深度融合,也可以理解为“文化旅游化”和“旅游文化化”的存在,无论哪种思路,文化的价值不可低估,文化赋能于旅游,旅游依赖于文化。旅游项目可通过提取文化元素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使其具有高度的可识别性和直观性,但目前多数旅游资源开发仍停留在景区扩建、依赖门票收入的运营模式,在旅游内容和产品体验性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使得本来具备浓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无法带来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因此应通过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不断拓展旅游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文化资源赋能进一步厚重了旅游经济发展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就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尤其是随着消费理念的升级、数字技术的进步,文化和经济的融合更为紧密,文化型旅游经济已成为文化和经济密切结合的最直接体现。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旅游项目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应该不断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的要素当中,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文化观光、文化休闲、文化餐饮、文化娱乐等,推动文化导向下的综合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不是硬生生地嵌入,而是要以自身文化为核心,根据文化的代表性、独特性、差异性和旅游产品的可转化性,梳理出旅游项目中的核心文化和辅助文化,从而构建起旅游项目中完善的文化体系。可以说,不同地域的文化旅游项目,都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把握住文化这个内核,才能使旅游产业发展的内涵更加丰满。

  如今出现的诸多新型旅游资源,已成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资源都是通过新技术、新视角对文化资源进行二次升华,实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开始热衷于沉浸式旅游,沉浸式旅游为传统旅游消费带来新变化,这种旅游不同于以往的简单观光,而是把自己变成“剧中人”,从台下走向舞台中央,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旅游者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得到充分满足,这其中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更主要的是文化。有专家指出,沉浸式旅游项目作为一种增量,是传统旅游产业盘活存量资源、实现转型升级的良好选择,为提升留客能力、吸引二次消费,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学就蕴含着文化与经济互动融合、共生共荣的辩证法,今年“端午”假期中“文化”“旅游”和“节日”等元素的互相碰撞已充分彰显了这一点,因此,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释放出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元素,是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旅游经济的发展实质就是一种文化与旅游的碰撞,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更多游客在领略我国山河壮美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而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更为直观、丰富的素材。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