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经济周刊·京津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城故事
非遗传承人冯迎春
东马房的“豆腐丝一哥”
本报记者 宁广靖

  见到冯迎春的时候,他正在车间“点卤子”。“豆腐丝要好吃,点卤的速度是关键,要观察卤花的变化慢慢下卤。”冯迎春拎起一张金黄色半透明的豆皮抖了几下,“这豆皮切开就是豆腐丝,油性大、水分低,嚼着筋道。”他撕下一小块递给记者品尝。

  冯迎春是天津凯耀豆制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武清东马房豆腐丝制作技艺传承人。在他儿时的记忆中,东马房村家家户户飘着熬豆浆、煮豆腐丝的香味。由于离城关大集近,当地村民常去大集卖豆腐丝,因此,东马房豆腐丝也叫城关豆腐丝。根据《武清县志》记载,从清朝康熙年间算起,东马房豆腐丝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2017年,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和不少非遗传承人不同,冯迎春做豆腐丝算是“半路出家”。“以前只知道个皮毛,从2012年建厂起,才跟着老师傅系统学习。”他说,“这一根小小的豆腐丝有十几道制作工序,温度、手法都有讲究。通常,1斤豆子能出9两豆皮。”

  虽然东马房豆腐丝历史久、有名气,但冯迎春当初开拓市场并不容易。“公司成立第二年,我们就试着开拓北京市场,但当地市场供求格局已经稳定,外地商人想分一杯羹很难,前三年基本没挣到钱。不过,我相信,咱只要产品好,就不怕没市场。”他说。

  凭着韧劲和不服输的劲头,冯迎春带领豆制品厂已走过12个年头。现在,厂里生产豆腐、豆浆、豆腐丝等20多个品种,在北京的新发地市场、物美超市等均有销售。

  “北京原来的豆制品厂现在大多外迁。这几年,订单越来越多,仅北京新发地市场,每天就能发三四千斤的货。”他告诉记者,北京豆制品的市场价格比天津高约10%,现在,厂里每天能做出10吨左右的豆制品,主要销往北京。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冯迎春也搭上了线上销售的快车。去年,公司线上渠道的销售额约220万元,占整个销售额的20%左右。

  现在,冯迎春的豆制品厂有30多名员工,其中24人是本村村民。去年底,他给村里数百户村民发了豆腐丝、豆浆等“过年福利”。村民打趣说,他是东马房的“豆腐丝一哥”。

  趁着最近有时间,他正加紧装修豆制品制作体验馆,今后游客不仅能自己制作豆腐、磨豆浆,还能品尝“豆腐宴”。

  “东马房豆腐丝曾被康熙皇帝称赞‘味压京城’。我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地道的非遗美味。”他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