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诞辰170周年,为致敬这位在天津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大师,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纪念馆顾问、严复族曾孙严孝潜编著了新书《严复在天津》。日前,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中国近代系统介绍西方思想第一人,是对众多青年产生影响的教育家、学贯中西的译者、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他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
《严复在天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记述了1876年至1908年严复在天津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再现了其在津轨迹和历史贡献,为严复研究提供了参考史料。
严复1921年去世,严孝潜1938年出生。虽然从未见过这位叔曾祖父,但是严孝潜在日复一日的研究中,不断深入严复的世界,将弘扬严复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视为己任,曾出版过《我的叔曾祖父严复》《严复的一生》等书。
“《严复在天津》是我历时8年编著而成,特别之处在于讲‘事’。”严孝潜介绍,“新书共6章121节,每节讲述一件严复在津做的事,从1876年严复第一次来津,一直讲到1908年严复再次来津任职。严复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天津人更应该了解严复在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我编著此书的目的。”
关于严复首次来津时间,严孝潜说:“过去一些资料都说是1880年,实际上,严复首次来津任职是1876年,严复等4名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被李鸿章聘到天津,准备接收从英国订购的炮船。这是严复第一次来津,也是李鸿章第一次见到严复。李鸿章对严复印象颇好,后来改派严复出国留学。 ”
严复自称“吾系卅年老天津”,但又有诗句“鼹饮津沽水,燕居二十春”,这是怎么回事?严孝潜解释,1880年,我国北方第一所培养海军高级人才的院校——北洋水师学堂在津成立。1880年至1900年,严复历任该学堂洋文总教习、会办、总办等职。“燕居二十春”,指的就是这20年。1908年,严复再度来津任职,从1876年首次来津到1908年再度来津,历经30多年,故而严复感慨“吾系卅年老天津”。
“严公馆旧址就在古文化街大狮子胡同1号,著名的《天演论》就是严复住在严公馆时翻译的。”每次经过古文化街的天演广场,看到游客围在严复铜像前听导游讲严复的故事,严孝潜都深感欣慰。“严复人生的美好年华是在天津度过的,天津也见证了严复的诸多高光时刻。严复任职20年间,北洋水师学堂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如翻译家伍光建、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严复开眼看世界、以笔醒山河,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翻译《天演论》等,与友人一起创办《国闻报》,为国人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天津这方舞台成就了严复的重望高名,而严复等先进知识分子也让天津成为系统传播西方进步学说的重要基地。”严孝潜介绍道。
严孝潜表示:“我和家人参加了今年初举办的福建省纪念严复诞辰17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作为后人,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严复,我很高兴。我们纪念严复,就是要学习他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