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追踪
沉浸式党课
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让红色教育更添朝气(图)
本报记者 孙瑜

  如何上好每一节党课,让每名党员都能深入学习党史、党章和相关内容成为基层党支部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了平津战役纪念馆。他强调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发扬革命传统,增强斗争精神,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59号的张园,是天津重要的文旅区域,张园见证了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历史,也见证了日军侵华的罪行以及军民共同抗日的热血,更见证了天津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基于特殊的历史地位,张园将沉浸式演艺、红色题材展览、党课与商业运营紧密结合,打造创新型红色文化系列展览,让“红色”引擎激活文旅新活力。

  沉浸式党课持续火爆

  在“身临其境”中知党爱党

  4月9日,由天津北方演艺集团主办,天津市演出公司与天津北方对外演艺交流有限公司出品的沉浸式党课《信仰的力量》,在张园举行了首场演出。《信仰的力量》生动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惊心动魄,打造了帝国的黄昏、1947年爱国民主运动、解救地下党、智取城防图、解放天津5大场景。由5位专业演员,带领观众沉浸式回顾天津战役的决胜时刻。观众换装后潜伏在敌人内部保护我党成员,共同寻找城防图,协助人民解放军解放天津,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安危存亡之际,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感受华夏儿女永远不变的爱国情怀。

  天津北方演艺集团事业拓展中心副主任徐筱涵介绍,《信仰的力量》是依托张园的红色资源,将传统的“理论填鸭”变为内心的“情感共鸣”,让各位党员、群众从“倾听者”变为“参与者”,在“隔空对话”中铭记历史,在“身临其境”中知党、爱党,在悲壮事迹、感人场景中回眸党的百年奋斗路。

  徐筱涵说,张园是有悠久历史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张园里办党课也是有“传统”的。自2021年以来,张园已接待上千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参观,组织《奠基岁月》红色主题展览、曲艺党课《百年》、文艺党课《奋进》上千场,党课《曙光》上百场,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百余场。

  今年首推的沉浸式党课《信仰的力量》,以党课+沉浸式戏剧为载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让党课充分焕发“年轻态”。《信仰的力量》像戏剧一样有完整的故事,包括开端、进展、高潮、结局,有戏剧冲突,人物关系及人物行动发展的合理安排等,还有互动体验。

  《信仰的力量》首日开放后现场火爆,演出接近尾声的时候,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现场氛围庄严热烈,很多观众都流下了眼泪。演出团队还在4月16日赴武清区大碱厂镇长屯村、刘五庄村演出,赢得现场干部群众的肯定与喜爱,有现场观众看得热泪盈眶。

  《奠基岁月》红色主题展览是静态展。分为解放天津、接管天津、建立巩固人民政权、建设天津、加强党的建设、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共六个部分,通过照片、文字、视频与现场解读,生动还原了1949—1956年党的发展历程,通过人物图片与实物,详细记述了当时的天津社会风土人情。文艺党课《奋进》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主办,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出品,在张园驻场演出。该项目以“喜看新变革”“逐梦赤子心”“追思忆英烈”“脱贫攻坚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节目线索,采用数来宝、歌曲、评书、相声等多种观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展现了一堂感人至深的沉浸式文艺党课。沉浸式党课《曙光》还原1948年年底天津解放前的民国风貌,从进入张园的那一刻,体验者便开启了时代穿越之旅。这些将党史学习与红色文化互动体验相结合的举措,更好地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从“静态”转化为“动态”。

  沉浸式演艺落地开花

  打造红色文化传播新场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国各地的景区、场馆都在大力推动“红色旅游+”、文旅演艺、红色文创等多种业态形式的融合发展。张园有很多标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签就是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责任所在,张园运营管理团队也一直在为打造红色文旅新时代、新场景做有益的探索。

  “从2019年开始,我们就利用张园开展了相关的红色教育活动,同时尝试将沉浸式演艺加入到党课中来。”徐筱涵解释道,“比如,我们传统的党课形式多是老师在台前讲理论,党员在底下记学习笔记。我们想将这种方式转换一下,让大家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徐筱涵说,项目团队从2020年年底,就开始尝试在博物馆、名人故居做沉浸式演出。2023年,团队以张园作为一个试点,将以张园为代表的小洋楼进行盘活利用,2023年4月启动了“会说话的小洋楼”项目。

  “张园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小洋楼,确实有历史的特殊性。”徐筱涵解释道,张园是清朝末年张彪建的一个私人宅邸,后来溥仪、孙中山都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不同阶段。在徐筱涵和她的项目团队看来,如果在张园里做沉浸式项目,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我们发现无法从张园里‘摘’出一个点,给张园进行定位。”徐筱涵补充到,比如说一提张学良故居,大家都知道张学良,还包括赵四小姐,一提曹禺旧居,大家都会想到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著名剧作家,但是一提到张园,有的人会想到溥仪,有的人会想到孙中山,还有的人会想到张彪,无法给出一个明晰的代表人物。最后,经过她和团队共同商讨,还是觉得没有必要只突出讲一个人物。张园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洗礼,被一遍遍重新定义,所以团队希望让到过张园的游客,在游览张园项目的同时,可以较为完整地了解到天津的近代史。

  红色资源与沉浸式演艺深度融合

  在“隔空对话”中感受信仰的力量

  观看完《信仰的力量》首映式的观众邢恩雪说,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就是马克思主义,而且一直从事党务工作。在她的印象中,党课一直都是很“古板”的,有创新的并不多见,但是她在观看完沉浸式党课《信仰的力量》后,这种印象有了很大的变化。

  “《信仰的力量》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与专业演员在现场同频共振,这是让自己没有想到的。”邢恩雪解释说,沉浸式党课虽然时长只有70分钟,但是贯穿了解放天津29个小时中惊心动魄的全部场景,使观众既激动又感动,这也是自己经历的最为震撼的一堂党课。

  在邢恩雪看来,以前她观看的有关红色题材的宣讲中,多半都是讲述我党地下工作者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做着艰苦工作,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对于一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们很难感同身受。但是在沉浸式党课中,这种情况可能就不存在了,因为观众与演员是在一起“演出”,共同完成一个个的任务。沉浸式党课在视觉和音乐上也都有很多创新,能够使观众更快地融入剧情中。年轻人在观看并体验后,会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

  对于传承和发扬张园的红色文化,徐筱涵和她的创作团队每年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并且每一年都是对上一年的项目进行升级,希望内容能更加年轻化,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

  徐筱涵说,舞台艺术原本的呈现形式就是多种多样的,沉浸式戏剧也是舞台艺术形式的一种。沉浸式演出和传统演出最不同的其实是观演关系:与传统的戏剧演员在台上、观众坐在台下的观演方式不同,沉浸式戏剧的演员不限于舞台,而是在表演空间中移动,观众也不再是坐在剧场的座椅之上,而是可以参与其中。观众与演员的距离相比较在传统剧场中看戏缩小了很多,有时甚至是“零距离”,“贴脸”看戏,观众与演员之间产生了直接的接触,并且观众可以在自由开放的剧场空间内随意选择观看的角度、位置,甚至是路线,真正做到了“身临其境”。而“身临其境”,也是团队打造沉浸式党课时想要追求的效果:在“身临其境”中知党、爱党,在悲壮事迹、感人场景中回眸党的百年奋斗路,在沉浸中感受信仰的力量,不断洗涤思想、叩问初心。

  徐筱涵认为,这几年中,将沉浸式演艺与红色文旅相结合还是比较火爆的,包括开发红色旅游演艺,可以说是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很多景区、博物馆、展览馆都已经有大型或者小型的红色演艺项目。

  如何才能将沉浸式演艺与红色文化有机地结合?徐筱涵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还是要有好的内容,它是沉浸式演出的基础,无论是环境式、沉浸式、互动式,首先还是内容要立得住,这个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其次,有了好的内容和故事,然后再决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现它,即解决如何沉浸的问题。其次,沉浸式演艺很重要的一环在于场景的真实性,这也是团队为什么把《信仰的力量》放在张园的重要原因之一,观众来到张园之后,就能感觉到很多场景都是历史留存下来的,不需要重新进行打造。

  下一步,团队准备在今年年底再推出一部沉浸式党课,暂命名为《潜伏风云》。同时,团队准备再开发一个偏红色题材的沉浸式夜游项目,徐筱涵表示:“现在我们在张园做的所有的沉浸式项目,都是以演艺为主的项目,后面我们将在项目中尝试更多声光电、多媒体以及机械装置等科技手段,让红色文旅项目的体验更丰富立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