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俞平伯(1900—1990)欣赏梅兰芳(1894—1961)的表演艺术,戏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对俞平伯探讨戏剧艺术的文章产生共鸣,给予称赏。他们的君子之交也充满艺术气息。
俞平伯初次观赏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是在1916年初,梅先生在北京东安市场吉祥戏园首演古装京戏《黛玉葬花》之时。梅先生饰演林黛玉,姜妙香饰演贾宝玉。那时,俞先生正在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读书,为照顾他的生活,其父母亲也从苏州移家北京,居东华门箭杆胡同。因距离吉祥戏园甚近,“得往观场”。梅先生曾说过:“这出《葬花》,是我排《红楼》戏的第一炮。观众过去从来没有看见过在舞台上的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想来看一下。因此叫座能力是相当够理想的。”当年,上海开智新书局还出版了《黛玉葬花曲本》,这也是梅先生在艺术上不断追求创新的体现。他说:“我自己每演《葬花》,总感觉戏是编得够细致的,可惜场子太瘟了。”就是这出《黛玉葬花》给俞先生留下深刻印象,为他数年后从事《红楼梦》研究做了铺垫。
俞平伯与梅兰芳相识于1957年。那一年的6月22日,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文化部礼堂举行建院典礼。韩世昌任院长,白云生、金紫光任副院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副主席梅兰芳等出席典礼并致辞。梅兰芳时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的俞平伯,作为北京昆曲研习社社长应邀出席庆典,致辞《祝北方昆曲剧院建院之喜》,并赠送锦旗。俞、梅二人就是在这个重要场合得以晤对并觉相识恨晚的。在这次庆典活动中,俞平伯观赏了梅兰芳与韩世昌、白云生合演的昆曲《游园惊梦》。
同是1957年,俞平伯写作了《杂谈〈牡丹亭·惊梦〉》一文,发表在当年8月《戏剧论丛》第3辑。文章从昆剧《牡丹亭》剧情的发展,通过人物的性格、心情、环境等诸方面的分析,指出《游园》是《惊梦》的一部分,是不宜独立的。认为《惊梦》的剧情有“小说的本色”,不可“深求核实”,“但情节上有些矛盾也总是事实”。他用多种版本曲谱,探讨了《惊梦》一折从古至今在唱演方面修改的利与弊,并谦逊地说,短文“只讲到一些文词和唱演的关系,供戏剧界同好的参考”。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俞平伯即开始研究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剧本,曾“读之数十遍,其中数折又歌之数十百遍”,细细体味剧情之妙,撰写了三万字的长文《〈牡丹亭〉赞》,称其为“曲中之翘楚也,善以不实为真者也,善以凄迷如烟芜、愁艳如花雨之笔,抒儿女之情者也”。1957年春,俞平伯与华粹深以“一面保存、一面改革”的宗旨,将原本五十五折的《牡丹亭》剧本,缩编为八场。以杜丽娘、柳梦梅恋爱故事为主,简化了一般的情节,保留了原作美妙缠绵的风格,并组织北京昆曲研习社成员排演。1959年10月,他们改编的昆剧《牡丹亭》,在长安大戏院参加了国庆10周年献礼公演。由此可知,俞先生的《杂谈〈牡丹亭·惊梦〉》一文就是他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
再说梅兰芳先生,不仅是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对昆曲也素有研究。初学北昆,借鉴南昆,博采众长,对读曲、身段均下过大功夫。他深知昆曲的词句深奥,曾向罗瘿公、李释戡等功底深厚的老先生请教,请他们逐字逐句讲解曲文的意思。1915年,他开始演出《游园惊梦》。在数十年的演艺实践中,他对《游园惊梦》也是不断修改完善,使之更符合剧情,更臻于完美。《游园惊梦》也成为梅先生久演不衰的代表剧目。1959年冬,梅先生与俞振飞、言慧珠合作演出,将《游园惊梦》拍摄成彩色电影,于1961年元旦上映,把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留传给后世。梅先生所做与俞先生所求有异曲同工之妙。
1960年5月,梅兰芳在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班上,向各地区、各剧种的戏曲演员讲授表演艺术经验时,谈到阅读俞平伯文章《杂谈〈牡丹亭·惊梦〉》的感想,他说:“前天(5月12日),徐凌云先生和俞振飞同志给我看了一个文稿,是俞平伯先生前几年写的有关《游园惊梦》的几个问题,说得很有道理。其中对杜丽娘换衣服的问题,他也不赞同穿帔上场,这一点我已在前面谈过了。还有,游完园回房的动机,汤显祖原著规定是由杜丽娘发起的,后来的流行曲谱给春香加了一句念白:‘留些余兴,明日再来耍子吧。’就变成春香的主动了。他认为这一改动对剧情有损害,春香没有逛够,不会主张回去;杜丽娘游园伤感,意兴阑珊,才无心留恋。这个说法我同意,以后再演,我准备在念完了‘提它怎么’之后,加念:‘回去罢。’删去下面春香加的那句念白,接唱尾声曲子,这就看出谁是回去的主动者。他还说,‘遍青山啼红了杜鹃’,本来是一句,不应该把它割开来做戏。这话很对,今后我要把这句的身段都改在下场台角做。”由此可见梅先生的覃学深思、虚怀若谷,能及时吸纳俞先生的见解,立竿见影完善自己的表演艺术。
1961年的一天,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萃华楼饭庄,俞平伯与梅兰芳不期而遇。交谈中,梅先生对俞先生的《杂谈〈牡丹亭·惊梦〉》一文给予很高评价。探讨艺术的学术文章能够得到内行艺术家的称赏,俞先生深感欣慰。知音难觅,欣喜之余,他拟写了赠送梅兰芳的联语:“踏月六街尘,为观黛玉葬花剧;逢君一杯酒,却说游园杜丽娘。”对联记述了二人的萍踪、鸿迹。联语拟好后,未及写赠,便得到梅先生因心脏病去世的噩耗,“君之艺名已千古”,在俞先生心中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俞平伯与梅兰芳的交往,留下的文字记载极少,但弥足珍贵。追述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由衷纪念戏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
题图:梅兰芳在昆曲《游园惊梦》中饰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