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名叫“微血管吻合装置”的设备应用于显微镜外科手术中常见的血管吻合,能提高手术效率,减轻医生劳动强度,目前已经在京津冀部分医院落地应用。生产这款设备的是华融科创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东耀表示,企业的“科研实验室”不仅设在天津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也设立在京津冀地区的一些高校中,该装置就是企业与河北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共创共研的。
这样充分链接京津冀三地优质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从而推动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提质发展、共建更具竞争力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天津市与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血液病医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等新型研发机构,并围绕其布局一系列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产业基金,助推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石家庄四药集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联合开展肿瘤靶向治疗新药研究;北京大兴区围绕企业需求,引进、建设各类创新服务平台130余个……
记者从日前在我市召开的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会议上获悉,三地协同共建的“六链五群”之一的京津冀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业集群已形成涵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医药服务、BT+IT(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产业的全产业模块和“技术研发—临床试验—检测审批—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的全产业流程。整个集群在京津冀地区集聚相关企业5300余家,2023年集群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近3900亿元。
据出席会议的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三地工(经)信部门联手针对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上的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4条子链,形成产业链图谱、卡点、堵点和企业清单。“三地已初步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并形成多条产业廊道。”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生物医药处负责人介绍。
在化学原料药领域,京津冀已形成贯穿“石家庄—沧州环渤海沿岸—天津经开区”的产业廊道,成为京津冀化学药企业制剂原料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地;中药领域,具备“上游药材种植加工、下游成药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并已初步聚集形成“北京大兴—天津西青—河北石家庄—保定安国”的产业廊道;生物药领域,在新型疫苗、基因与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核酸药物等领域具备一定优势,且区域内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协同布局初步成型;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医疗器械领域,京津冀在植入耗材、体外诊断试剂、手术机器人领域具备较大优势及发展潜力,拥有乐普医疗、九安医疗、热景生物、天智航等头部企业。
众多企业参与到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中来,热景生物在河北廊坊成立全资子公司;瑞博生物在天津布局了核酸单体合成和制剂生产工厂;协和药厂、四环科宝、同仁堂旗下系列公司都在河北沧州等地建立了原料药及中药提取生产车间。
过去一年,京津冀三地围绕集群建设组织召开京津冀智能医药创新论坛、细胞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细胞微囊泡与细胞治疗技术成果转化研讨会、2023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分论坛——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论坛、京津冀国际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大会,开展2023天津滨海高新区与北京科技企业对接活动、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生物医药产业主题推介等各类交流活动10余次,深化京津冀三地生物医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促使数十项合作项目签约。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工信部要求,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促进三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围绕未来产业统筹项目布局,以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及产业化为牵引,完善跨区域协同培育发展模式,持续开展联合招商引资,不断补链强链,加快集群高质量发展。”相关负责人称。
三地围绕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建设,将不断完善产业生态,重点推动检验检测、创新孵化、研发中试、信息追溯、信息共享、展示交流、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八大平台建设。将加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中国生物京津冀血制产业化基地、康希诺国际创新疫苗产业园等落地、建设。争取政策先行先试,研究制定促进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基金体系等,加快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