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天津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天津市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赛道开赛~~~
周刊云访谈~~~
京津冀三地四区(市)教育协同发展交流研讨会举行~~~
~~~
~~~
~~~
北辰区教育局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走深走实~~~
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案例分享
聚焦产业发展 育训结合 组群培养~~~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周刊云访谈
全面提升教师技能
精准赋能体育课堂
主持人 李函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师则是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师的技能水平对于教育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体育课堂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重要场所,其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上好体育课不仅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国家的全面发展战略。

  为了助力新入职教师度过模仿期,引领青年教师突破稳定期,激励优秀教师步入理论提升期,携手优秀教师迈入研究创新期,天津市南开区教师发展中心始终坚守“服务、研究、指导”的教研理念,在实践创新中不断探索,在追求卓越中稳步前行。

  一、科研引领实践,研训提升软实力

  教育科研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名优秀教师提升内驱力的重要途径。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科研引领下,体育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寻求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学科研训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关键路径,更是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学技能和提升管理能力的机会,更是激发了他们追求个人职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同时,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师技能的重要保障,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二、立足体育课堂,潜心修炼内功

  为了创建优质且高效的体育课堂,以及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养卓越、教学卓越、科研领先的体育师资队伍,我们积极引导教师们以“打造高效体育课堂”为核心主题,深入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坚定地推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并制定了体育学科教研管理制度和课堂常规指导意见。这些区域学科文件的及时实施,为创新体育课堂、指导学科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保障。促进了区域间、校际间、学科间、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学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丰富的教学观摩、展示与交流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直面一线课堂的机会,有效促进了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之间教学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同步提升。这极大地激励了体育教师积极尝试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探究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策略的主动性。

  总体而言,这一系列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为培养一支卓越的体育师资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搭建交流平台,助力教师成长

  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仅是推动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塑造优秀体育教育环境的关键环节。体育教师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更是培养未来体育精英的园丁;他们为学校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也引领学校体育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为加强地域间、区域间和校际间的体育工作交流与融合,我们搭建了一个共研共育平台。该平台不仅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该平台,体育教师能够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更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持续优化教学策略,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四、优化资源建设,赋能体育课堂

  建设高质量的体育课程资源是一项持久且繁复的任务,它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与配合。通过精心开发和有效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可以丰富体育课堂授课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奋楫扬帆正当时,行高致远向未来。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索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愚公移山的毅力,踏实奋进;以滴水穿石的恒心,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让我们共同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携手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南开区教研室高级教师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研员 赵希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