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与莫言畅谈“文学的故乡与他乡”
家和故乡是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图)
本报记者 仇宇浩
古尔纳
莫言 图片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提供

  从上海到宁波再到北京,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中国之行备受读者关注。继与中国著名作家格非、孙甘露对谈之后,3月11日,古尔纳又与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莫言畅谈“文学的故乡与他乡”,为读者带来一场精神盛宴。此次文学对话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与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举办。

  莫言幽默地表达了对古尔纳及夫人到访的热情欢迎。他提及,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给文学敲警钟”的言论层出不穷,但事实证明,文学永远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消亡,自己与古尔纳并不会因为AI(人工智能)的出现而失业,因为作家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作家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广泛接触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与现实追求,让文学可以真正走向世界。

  古尔纳十分赞同莫言对文学事业与文学力量的判断及阐发,也非常期待中国读者对自己作品的阅读反馈。

  两位作家都认为,家和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莫言进一步提出,随着作家创作经历的丰富和活动半径的扩展,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纳入作家的故乡范畴。

  古尔纳谈到了对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的阅读感受,他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的语言描写、叙事方式及其所呈现的气息。他称赞,莫言特别擅长书写一个普通人在宏大历史中的经历,具体、可感。

  莫言从讲故事的角度强调,作家的写作一定脱离不了自己的故乡,一个小说家的经历往往就隐藏在他的作品中。他以古尔纳的《遗弃》为例进一步说明,小说家不会像历史学家一样全方位地描写一场巨大的变革,小说家更擅长的是由小见大,从一扇窄门进到宽广的世界中去。

  除了是小说家,古尔纳还是非洲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莫言则是剧作家。古尔纳认为,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是他的志向所在,不会难以平衡。在写作学术专著和论文时,他会采用学术语言以及丰富材料作为论据,尽可能做到全面覆盖;而在写小说时,他是完全自由的。

  莫言介绍了自己创作戏剧的初衷与心得。他表示,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同时代的伟大戏剧家,《牡丹亭》写爱情高于生死,《罗密欧和朱丽叶》也是如此,可见伟大作家能捕捉到人类情感深处的相通。

  关于创意写作教学,莫言认为,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为文学队伍源源不断地培养作家,相信假以时日这些学生就会成为文坛的主力军。

  古尔纳没有直接教过创意写作课程,但他知道英国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这一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古尔纳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建议,初学写作时需要自己学习摸索,写完后要尽可能请别人阅读,了解读者的意见。他认为创意写作课相当有价值,可以鼓励学生并为他们指引正确的写作方向,教他们如何能被读者熟知、理解与欣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