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天津民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强基础 上位次 更精准 更暖心 开门干民政 人人当专家~~~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0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基础 上位次 更精准 更暖心 开门干民政 人人当专家
“情暖津门”让救助帮扶更精准、更暖心(图)
本版撰文 通讯员 张雪松 王雪

  日前,市民政局为做好春节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的工作,组织市、区民政部门,市红十字会,市慈善协会,市社会救助基金会以及各区街道(乡镇)政府开展“情暖津门”困难群众慰问活动,走访困难群众、受灾群众并发放慰问金、慰问品,帮助困难家庭过暖冬、过好年。

  本次慰问活动中,各级民政部门将为全市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低保边缘家庭发放一次性补贴和过节费,为武清区、静海区、西青区、北辰区等地汛期受灾群众中的社会救助对象、60岁以上老人、困境儿童发放过节一次性慰问金。据统计,本次慰问活动使用的资金合计约1.55亿元,预计惠及16.5万名困难群众。目前,相关款项已安排到位,由天津市社会救助基金会购置的包含米面油的“新春·爱暖包”也已发往各区。

  春节前夕,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负责同志接受本报记者访谈,就社会救助领域新年新思路答记者问。

  问题一

  过去的一年,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我们有哪些收获?新一年,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又是怎样的总体思路?

  答: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和“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部署,瞄准“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的工作目标,运用“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的工作方法,有序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不断夯实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实现了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平稳发展。

  社会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积极落实民政部“扩围增效”工作部署,完善社会救助政策,降低财产和收入门槛,对低保申请人家庭成员因照顾家庭中重残、重病人员、单亲家庭中婴幼儿(0至3岁)确实难以就业或者较长时间无法获得收入的,根据实际困难情况计算收入。适当放宽“单人保”条件,允许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可以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等政策。增加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规定,建立对社会救助家庭货币财产超标和部分患病、残疾家庭治疗和康复允许拥有车辆的“豁免”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弹性,提高社会救助温度。截至2023年12月底,1.6万名困难群众新纳入保障范围,同比增长7%,全市社会救助保障对象稳定在14.12万人左右。

  积极推动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开展社会救助审核确认“一城通办”改革,通过探索申请低保等社会救助业务打破户籍地限制,实行居住地申请办理。完善低保等社会救助审核信息系统功能,组织全市16个区、252个街镇基层工作人员全覆盖培训,规范基层“一城通办”办事流程和标准,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成为常态。

  困难群众发现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健全“互联网+大数据+铁脚板”线上线下主动发现机制,依托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市级每季度、区级每月对全市21.5万低收入群众数据开展比对筛查,动态掌握家庭变化情况。截至12月底,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共向各区推送预警数据8662条,均得到及时处理反馈。

  社会参与社会救助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召开全市社会救助工作暨保险与社会救助对接交流会议,探索建立商业保险参与社会救助新模式,6个区通过筹措资金,为低保等困难群体购买商业保险,有力增加了救助保障厚度。依托天津市社会救助基金会,会同天津市肿瘤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开展“4·26健康中国义疗救助行”义诊活动,为500多名困难群众开展义诊和医疗健康教育。举办“5·12善行茅台关爱困难母亲”的母亲节慰问活动 ,为困境母亲发放15万元慰问品。依托政府设立1000万社会救助基金,继续开展“发点球”精准救助,重点解决现行政策无法救助或救助后仍存在基本生活、医疗等困难,截至2023年12月底,发放“点球式”救助金838.51万元,救助3341人次。

  2024年,市民政局将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工作安排,积极推进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强化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配套社会救助政策,规范各项保障机制,扎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一是制定出台落实文件,推动《意见》贯彻落实落地。深化平台建设,强化信息共享、强化数据处置,提高救助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精准度。二是夯实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天津市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天津市社会救助复审办法》《天津市社会救助“一事一议”管理办法》等项政策,修订出台《天津市临时救助办法》,提高政策覆盖面。三是开展全市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大全市社会救助亮点和典型挖掘培养,形成规模和示范。四是继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巩固社会救助“一城通办”改革成果,进一步简化手续,方便群众申办社会救助业务。五是开展基层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新人上岗、年度业务培训常规培训,组织开展全市社会救助业务知识大赛活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问题二

  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单位《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这里提到的低收入人口和低保户有什么区别?动态监测如何实现?

  答:国务院转发十部门《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标志着我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成熟,是我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中的又一标志性发展。《意见》里提到的低收入人口内容较为宽泛,既包括民政部门负责救助的低保、特困人员和低保边缘户家庭,也包括住建部门负责的住房困难家庭、人社部门掌握的失业人员、应急部门掌握的受灾人员、教委部门掌握的困难学生以及工会部门掌握的困难职工。低保只是低收入人口中的一部分人群。加大对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就需要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联合施救,就需要动态监测。动态监测的前提是数据共享,需要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等单位与民政部门实现数据共享。目前,天津已建立全市低收入人口监测平台和数据库,掌握了多个部门困难群众数据,为快速预警、精准救助、综合帮扶提供支撑。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及时、主动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

  问题三

  《意见》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力度,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之上,如何分层分类?具体如何落实?

  答:按照《意见》要求,将在现有社会救助保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救助保障范围。一是出台《天津市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明确我市低收入人口范围,明确各部门保障任务。二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要在现有数据共享基础上,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科学设置预警指标,加大与家庭医疗费、教育支出等项目关联,提高预警时效。三是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及时、主动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救助对象是监测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但传统“铁脚板摸排”仍然是发现救助对象的重要方式。要依托基层力量,组织动员社会救助协理员、社会工作者等经常性走访困难群众,发现救助对象。

  问题四

  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兜底制度,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从本市看,社会救助保障对象都享受哪些政府保障待遇?

  答:我市已经建立起基本生活救助和专项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标准体系,可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这个保障标准和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困难群众家庭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成员可以享受低保金的保障,保障基本生活。另外,家庭成员可以享受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多项保障。同时,社会对低保家庭用电、取暖也要相应地补贴,能够保障低保家庭各项生活需求。

  问题五

  我市从2022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全市低收入人口监测平台和数据库,都有哪些功能?对提高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发挥哪些作用?

  答:我市建立的全市低收入人口监测平台和数据库,目前已涵盖全市21.5万名低收入人口,包括民政部门保障的14万名社会救助对象。平台和数据库建立以后,一是实现全市困难群众信息汇集。对于各个部门落实帮扶政策提供了基础。二是建立预警功能,困难群众个人信息、就业、住房和家庭支出增加,都可以予以预警,提高了效率和科学性。三是建立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预警机制,通过系统定期比对和年龄、婚姻、就业情况等预警,提高了应保尽保能力。

  问题六

  这些年,民政部门一直大力推动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提高审批效率,方便群众申办社会救助。目前,哪些社会救助项目审批已经下沉到区街了?运行效果怎么样?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哪些具体成效?

  答:近年来,市民政局一直在推动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目的就是降低申请门槛,减少中间环节,方便群众。从2022年开始,全市社会救助审核确认工作已全部下放到街道(乡镇)办理,审核时间从45天压缩到20天,个别区压缩到15天。2023年,在全市开展了社会救助“一城通办”,打破了户籍地受理的限制,困难群众可以在居住地申请低保,居住地户籍地相互配合,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目前,各区正在试点,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完善流程,尽快推广到全市各个街道(乡镇)。

  问题七

  在社会上有这么一种情况,就是一个家庭平时生活还可以,但有时会遇到一些突发困难,比如家庭成员突然患重病,造成家庭支出加大,影响基本生活,像这种情况,民政部门可以给予哪种支持和救助?具体要如何申请?

  答:这就是支出型困难家庭,属于因为突发或临时性困难,造成家庭暂时遇到困难。过去,这种情况下,可以申请临时救助,但条件比较苛刻。今年,要出台《天津市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增加对支出型困难家庭的救助,由民政部门负责保障。相关医疗费用支出、教育费用支出、住房、就业由相关部门保障,部门共同帮扶,帮助这样家庭尽快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生活。

  问题八

  按照本市低保政策规定,低保家庭是不能拥有车辆的。但随着汽车已经成为家庭必备,而且汽车价格下降,低保家庭什么时候可以允许有车辆呢?

  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汽车已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家庭生活用品之一,对于方便大家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作用很大。同时,汽车价格也一直在下降,有的二手车一两万元。低保家庭中,有的家庭有重病、重残成员,看病、治疗也需要用车。为此,2023年作了一项政策调整,允许家庭成员名下拥有唯一机动车,且该机动车用于保障家庭成员因罹患重特大疾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医院长期就医使用,重度残疾人进行治疗、康复或出行等特殊情形,可适当放宽认定条件,所拥有的机动车辆现值不超过2.5万元。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有54家低保家庭允许有机动车。下一步,看政策实施情况,再考虑作全面调整。

  问题九

  市委、市政府从2023年开始实施“十项行动”,其中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2024年,社会救助在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中如何持续发挥作用?

  答: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在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中属于兜底保障。

  2024年,我们围绕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一是围绕分层分类,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科学划分救助圈层和类型,及时调整制度定位、政策目标和工作举措,在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础上,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使得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更加精准、救助帮扶措施更有针对性、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密实更牢靠。

  二是围绕衔接并轨,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建好用好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实现与有关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常态化。

  三是围绕兜住底线,加强相关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持续推进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提质增效,结合财力状况合理制定调整低保标准,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研究制定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形成“物质+服务”救助方式。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着力提高便捷性、时效性,更好发挥救急解难功能。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进一步畅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

  四是围绕综合高效,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效能。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实现依申请救助和主动发现的有机结合。实施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政策措施,推进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五是围绕高质量发展,谋划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会同相关部门瞄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群众诉求,研究谋划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和政策措施。持续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活动,不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增强社会救助发展的动力活力。

  投入1.55亿元资金 慰问困难群众16.5万人

  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年,是各级民政部门的重点工作。今年春节,市民政局组织开展了“情暖津门”主题慰问活动,从1月10日启动以来,已在全市各区陆续开展。据介绍,此次慰问活动将投入资金1.55亿元,预计慰问困难群众16.5万人,慰问人数比去年增加10%。

  此次活动的具体安排包括:及时为困难群众发放补贴、过节费。在春节前夕,各区按时发放低保、特困人员和低保边缘家庭(原低收入家庭)年终一次性补贴,即城镇每人800元,农村每人700元。发放过节费(饺子费)每人100元。

  发放汛期受灾群众慰问金。针对武清、静海、西青、北辰等区受洪灾群众中的社会救助对象(低保、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60岁以上老人、困境儿童发放过节一次性慰问金,预计发放520万元。

  市社会救助基金会拨付资金做好春节慰问活动。市社会救助基金会将拨付160万元慰问金到各区民政部门,救助帮扶全市各区社会救助对象。利用已募集资金,购买1920份“新春·爱暖包”(米面油)发放各区困难群众。

  各区也将围绕“情暖津门”困难群众慰问活动,结合本区困难群众需求,加强与财政部门对接,组织好本区困难群众慰问工作。

  市社会救助基金会发放“新春·爱暖包”

  日前,市社会救助基金会组织发动爱心企业开展捐赠,天津市悦淼商贸有限公司捐款20万元、天津鑫裕房屋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捐款10万元、天津和治友德制药有限公司捐款5万元、天津津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捐款5万元、天津华宁电子有限公司捐款5万元,共募集45万元,购置“新春·爱暖包”1920份(米面油),发放慰问金4.3万元。同时,天津市福彩中心赞助福字大礼包1760份,向全市16个区的困难群众、天福集团的困难职工发放,帮助他们温暖过冬、幸福过节。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精心安排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走访慰问活动,为困难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关爱。

  河北区民政局及时将129份“新春·爱暖包”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对于病残人员,街道工作人员和社区网格员一同入户,保证每一户家庭都能及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北辰区民政局扛起责任快速行动,及时安排各街镇进行摸底排查,梳理出88户困难家庭名单。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密切配合,将“新春·爱暖包”上门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

  东丽区民政局组织街镇民政干部,为本区56户困难家庭送去“新春·爱暖包”,带着浓浓年味与深深情谊,让困难群众感到温暖。

  滨海新区民政局安排各街镇民政干部为全区130户困难家庭送上“新春·爱暖包”,让他们在这寒冷的冬天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津南区民政局以走访的形式将69份“新春·爱暖包”发放到困难群众手里,为困难群众送去了温暖,确保困难家庭欢度新春佳节。

  静海区民政局安排各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开展走访、慰问,将187份“新春·爱暖包”送往困难群众手中,并给予适时关怀,切实做到在思想上多关心、在生活上多关怀。

  红桥区民政局高度重视,开展春节慰问工作,将113份“新春·爱暖包”送到困难群众手中。通过走访慰问活动,切实把温暖送到了困难群众心坎上,让困难群众深深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感受到了慰问一人、温暖一户的良好效果。

  西青区民政局组织各街镇民政办及村居委会工作人员深入35户困难家庭进行慰问,详细询问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情况并送上节日的祝福,还为他们送上了市社会救助基金会捐赠的“新春·爱暖包”。

  宝坻区民政局组织街镇干部连续奋斗,及时将125份“新春·爱暖包”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彰显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服务理念。

  河东区民政局从系统内筛选出困难家庭151户,带着亲情和关爱将“新春·爱暖包”送到他们手中,让困难群众过上祥和、愉快的春节。

  南开区民政局扎实开展“新春·爱暖包”发放慰问活动,向113户困难家庭发放。联合市社会救助基金会在南开区嘉陵道街举办2024年“情暖津门”“新春·爱暖包”慰问活动启动仪式,困难群众为市民政局和市社会救助基金会送去锦旗。

  武清区民政局精心组织开展“新春·爱暖包”发放活动。向区内129户享受社会救助的家庭发放,让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关爱,慰问品仍在有序发放中。

  宁河区民政局组织各街镇开展“情暖津门”“新春·爱暖包”发放走访慰问活动,为本区93户在保困难群众送去了新春的慰问,体现了党对困难群众的惦念,又鼓励了困难群众勇敢乐观面对生活,温暖了人心。

  天津天福集团向150名残障职工及时发放“新春·爱暖包”,向其中19名低保人员发放慰问金,为残障人员送去了温暖和关怀。

  本版撰文 通讯员 张雪松 王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