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小年,子牙河畔。2月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平津战役纪念馆。总书记强调,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发扬革命传统,增强斗争精神,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兵民是胜利之本
平津战役纪念馆前的胜利广场上,胜利纪念碑巍然矗立。聂荣臻元帅题写的馆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理石台阶正中,“1948.11.29”“1949.1.15”“1949.1.31”三行大字分别代表着平津战役发起、天津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宣告平津战役胜利结束的时间。长20米、高11米的“并肩作战大型群雕”,塑造了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勇往直前,夺取胜利的宏大场景。
2月2日上午,汽车停在这座大型雕塑前,习近平总书记走下车。平津战役纪念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姚剑波迎上前去。得知他是此次考察的讲解员后,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握住了他的手。“总书记的手,宽厚有力,让人倍感温暖。”姚剑波说。
拾级而上,步入展厅。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阔步向前的大型铸铜塑像矗立大厅中央。四周墙屏上的巨幅壁画《胜利交响诗》,再现了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团结携手、并肩作战,夺取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恢弘画卷。
平津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为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创造了条件,成为新中国定都奠基礼。
在战役决策厅,姚剑波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平津战役发起之前的华北以及全国战略形势,平津战役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组织实施和平津战役结束后对华北以及全国形势产生的重大影响。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是当年解放区流传的一首民谣。朴素而真切的话语表达了老百姓一心向党、支援前线的决心。
走进人民支前厅,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真挚情感。
姚剑波清晰地记得,在“支前忙”复原景观前,习近平总书记停下了脚步。他向总书记介绍了这是冀中人民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碾米磨面,日夜不停加工军粮,赶制军鞋的动人场景。这时,一尊以戎冠秀老人为原型的蜡像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戎冠秀,被称为“子弟兵的母亲”。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她,曾任村妇救会主任、八路军伤病员转运站站长。她先后送两个儿子、三个孙子参军,小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上。革命战争年代,戎冠秀像慈母一样爱护子弟兵,抢救了数位子弟兵的生命,受到战士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中,东北、华北广大人民群众,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有力保证了百万大军的需要。
展厅不远处,“兵民是胜利之本”七个大字,在灯光的映射下,格外醒目。
不忘来时路 走好新征程
平津战役中,涌现出了一支又一支英雄团队,近百个英模群体、200多名战斗英雄和功臣。英烈们的光辉业绩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总书记对平津战役中不少指战员的情况非常了解,同时他也十分关心这些英雄的后人。战火的硝烟已散尽,但时光的流逝带不走这一串串光辉的名字,带不走英雄留下的一笔笔精神财富。”平津战役纪念馆相关战史研究顾问、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王凯捷说。
平津战役以其辉煌的战绩,永载中外军事史册。在这场战役中,一个个人民解放军战士用自己的鲜血,为战役的胜利铺就了道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统计,3.2万名人民解放军光荣负伤;7030名优秀指战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长眠于新中国诞生的前夜。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英烈业绩厅中,镌刻着平津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姓名的英烈名录墙,以及在平津战役中牺牲的团级以上干部的照片墙,仿佛一座血染的丰碑。
在这面英烈名录墙上,有一个“崭新”的名字——綦开元。1949年1月15日,他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今年1月15日,在天津迎来解放75周年纪念日之际,綦开元烈士的家属从河北省赶来,把珍藏多年的烈士证捐给了平津战役纪念馆,他的名字被补刻在英烈名录墙上。姚剑波表示,开馆之初,墙上刻有6639位烈士的名字,“27年来,我们走访、查找、确认了211位烈士的姓名与籍贯,先后进行了29次补刻,现在墙上镌刻着6850位烈士的姓名,另外还有180位无名烈士。目前寻访确认烈士的工作还在继续。”
平津战役的胜利是革命先烈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必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
不忘来时路,走好新征程。“在尽享和平的幸福生活时,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用生命和鲜血铸就新中国的革命先烈,永远铭记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不朽功勋!”王凯捷表示。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
平津战役的胜利,谱写了解放战争的辉煌篇章,在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考察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作为新时代红色资源的守护者和传承人,我们既感到责任重大,更感到使命光荣。”姚剑波说。
2023年,平津战役纪念馆与中国人民大学、香山革命纪念馆、南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柏坡纪念馆5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京津冀馆校融合“大思政课”建设联盟,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充分借助革命3D文物网站、视频、图片开展“革命文物进校园”活动。同时,推出“新中国‘战神’——人民炮兵展”“沽上烽火——党领导人民武装在天津的战斗历程(1927—1949)”“‘征藏·传承’——平津战役纪念馆新征藏品展”等一批精品主题展。
“平津战役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姚剑波说。
家住红桥区的81岁老人李嘉溪,是一名退伍老兵,退休后一直从事基层宣讲工作。随着近年来宣讲范围不断扩大,他把宣讲从社区搬到了红色教育阵地——平津战役纪念馆。说起馆里的陈列展品,李嘉溪如数家珍:“军威园有人民解放军捐赠的大型兵器16件,还有第五届中国天津直博会‘超级大白鲨’概念模型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亮相的天津彩车……”
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到平津战役纪念馆考察,老人心情十分激动。“平津战役纪念馆是缅怀革命先烈、不忘初心使命的生动课堂,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场所。作为老战士、老宣讲员,我们将牢记嘱托,讲好英雄的故事,持续参加红色宣讲活动,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厚植热爱祖国、热爱天津的家国情怀。”李嘉溪说。
对这里同样非常熟悉的还有天津市耀华中学红桥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吴宝莹。在她看来,平津战役纪念馆是她和学生“家门口”的红色资源。依托“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吴宝莹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多次带领学生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透过这一段段真实的历史缅怀革命先辈。这个寒假,她为学生设计了“天津红色旅游路线图”的实践作业,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走访收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的感人故事。
天津市西青道中学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平津战役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走进纪念馆,参加思政实践教育。同时,学校多名少先队员志愿承担“红领巾讲解员”工作,将在校所学的知识与展馆内容相融合,深情讲述平津战役中的英雄故事,为传递革命薪火贡献力量。“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平津战役纪念馆等红色场馆的共建工作,充分利用馆内大量鲜活的思政课素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副校长潘晓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