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依着海;海,润着山。山海纵有千里,血脉紧紧相连。从渤海之滨到陇原大地,一座东西部协作之桥,让天津、甘肃风月同天,两地情牵。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一张烙印着津甘协作的“新答卷”铺展开来。
这一年,津甘两地同呼吸、共命运,面对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的6.2级地震,我市迅速响应,积极组织捐资捐物,支援当地抗震救灾,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这一年,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主旋律,我市深化产业合作、开展组团帮扶、加强劳务协作、推进乡村振兴,“出炉”一个又一个“津”点子,输血造血、惠民惠企。
联动“前后方” 打通“爱心路”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天津人民关注着震区灾情、牵挂着受灾群众的安危冷暖。
天津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天津市应急管理局、天津市工商联纷纷行动,本着甘肃所需、天津所能的原则,立即落实500万元资金和价值200余万元的救灾物资;饱含着海河儿女深情厚谊的7辆货车昼夜兼程,给当地送去800顶棉帐篷、60顶厕所帐篷、600张折叠床、500件棉大衣、500床棉被等保暖御寒物和生活必需品。
灾情就是命令。天津市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紧急协调津甘两地相关部门,实行前后方联动。天津援甘前方指挥部选派专员分工协作,有的协调甘肃有关部门,将灾区需求转达给后方;有的联系爱心企业,做好路线安排、物资接收和发放。“天津援甘前方指挥部从援甘经费中拿出25万元,并且号召援甘人员捐款,仅用1天时间就募集资金18万余元,全部交给甘肃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天津援甘前方指挥部总指挥何继飞说,天津的慈善机构、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也加入进来,累计捐助资金和物资近3000万元。
津甘手足情深,大家把救灾任务作为分内事、应尽责,尽己之力献爱心,给受灾群众送去温暖和希望。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用好“津”钥匙 共谋“产业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育一方产业。如何“育”?天津援甘干部人才因地制宜,打出“特色牌”,用“津”钥匙开启当地经济发展之门。
在白银市靖远县永新乡松柏村,曾经的闲置空地,已“变身”肉羊标准化厂房,这便是我市援建的津甘肉羊产业基地。靖远县副县长、天津援甘干部雷臻介绍,基地位于哈思特生态牧场,有自然资源优势,适宜肉羊生长。目前,他们建起3栋高标准羊舍,植入智慧农业设备和养殖溯源系统,养殖规模达5000只,实行半饲半牧、农牧互补的靖远羊羔肉循环经济模式。“在天津的帮助下,我们有了津甘肉羊产业基地,发展靖远羊羔肉产业,相信一定能带领大家增收致富。”永新乡党委书记李克宗充满信心。
做强产业,怎能缺少技术的加持?
兰州百合作为我国唯一食药同源的甜百合,历史悠久且应用领域广泛。兰州市榆中县因地理优势成为百合的理想种植地。对此,我市组织技术团队到当地调研,收集兰州百合优良单株和优异类型,建起甘肃最大的百合种质资源库,选育新品种。榆中县副县长、天津援甘干部李玉臣告诉记者:“基于技术‘联姻’,两地还促成百合的机械化生产,共建种植基地,打通全产业链。”
产业协作,无疑为经济发展引来“一池活水”。
2023年,我市协助甘肃举办“天津市·甘肃省东西部协作座谈会”,现场签约项目18个,涉及石油化工、新能源、畜禽养殖等,签约额达140亿元;在“津陇共振兴”“津企庆阳行”系列活动中,签约项目101个,总金额为168.97亿元,212家企业落地我市援甘帮扶地区……
天津援甘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张福旺表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们在补短板强弱项、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吸纳天津等东部资源参与结对地区的产业发展;指导各县工作组立足本县特色产业,引进上下游骨干企业,实现‘产+销’一体化发展。”
“就”在家门口 “职”面新人生
稳经济,更要稳就业,其为“民之所盼”,是筑牢“万家灯火”的幸福根基。
位于甘南州临潭县的甘南海羚安全环保服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服和工鞋的设计、生产、销售,在我市的支持下,如今成长为县里的乡村振兴龙头企业,累计带动31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达4500元。
宁月芳就是其中一员,“我在这里当缝纫工,离家近,每月还能领几千块钱工资,知足得很。”记者了解到,按照“企业带动产业 产业促进就业”的思路,天津援甘临潭县工作组送技能、送岗位,帮助当地村民实现就业增收。
庆阳香包绣制是甘肃庆阳市民间传统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不久,我市投入专项资金,在庆阳市天津帮扶的7个县举办香包刺绣培训班,旨在提高城乡妇女就业技能,打造“香包刺绣”这一东西部协作劳务品牌。
张丽霞是庆城县白窑村村民,有刺绣基础,但未系统学习过。令她没想到的是,那次培训为她开启了“美丽人生”。“我掌握了新绣法,能绣出好看的绣品,很多人愿意买。”张丽霞坦言,市场的认可让她有了注册公司的想法,她打算一边售卖绣品、一边培养绣娘,带动姐妹们一起致富。
围绕企业招聘、技能培训、劳务输转等,2023年,我市制定《进一步深化劳务协作促进就业增收的工作措施》,实施“津甘技工”品牌共建计划、推进“雨露计划+”行动、开展“春风行动·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系列活动、谋划“培训—就业—增收”联动项目,向输转到天津地区务工和省外就近务工的脱贫人口发放补贴。据统计,我市2023年帮助甘肃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3.68万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有“颜”有“内涵” “话”和美乡村
乡村要振兴,一批又一批的天津援甘干部人才为“乡村富”着墨,亦为“乡村美”施彩。
2023年,天津加速实施“百村振兴计划”及“和美乡村”创建行动,会同甘肃接续打造12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树起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天水市秦安县千户镇老山村便是一个典型。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历经“蝶变”的老山村拥有干净整洁的道路、古香古色的观景亭、民俗文化广场、农耕文化墙……
“老山村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落,结合这一特色,天津投入600余万元,以四季有绿、三季有花为目标,美化村居风貌,发展乡村旅游,将老山村打造成为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秦安县副县长、天津援甘干部王育盛透露,近期,他们录制旅游宣传视频,在线上平台推广,扩大知名度;承办千户镇广场舞大赛,吸引周边村民参与,增强老山村的影响力。
在天水市甘谷县大城村,我市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广场、休闲公园,砌筑透水路面、铺设步道、安装太阳能路灯。甘谷县副县长、天津援甘干部张秉春坦言,美化村庄只是一方面,建设示范村既要夯实“硬件”,又要抓好“软件”。“在大城村,我们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对考上大学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对困难学生给予临时救助;同时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用,选树典型,评选‘五星级文明户’‘贤惠媳妇’,育文明乡风。”
人居环境美起来、乡风民风好起来,一幅幅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让人眼前一亮。在2023年甘肃省级“和美乡村”评选中,古浪县富民新村、灵台县张鳌坡村、华池县荔园堡村等14个天津助力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榜上有名。
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从“帮扶对接”到“渔鱼兼授”,津甘两地的“协作之花”越开越美。
黄河奔腾,海河不息。山“呼”海“应”不为远,双向发力正当时,在这场跨越山海的奔赴中,天津带着感情、装着责任、怀着梦想,奋力开创东西部协作新天地。
津甘携手,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