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璐)昨日,新华社推出通讯《科技创新 产业焕新 城市更新——津沽大地奏响“三新”协奏曲》,报道我市作为科技、教育、人才实力雄厚的超大城市,正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焕新,以产业焕新促进经济提质,以城市更新加快有机循环,进一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奏响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协奏曲。
从注册天津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到拿到订单和融资,天津大学副教授王议锋仅用了半年。“不想让科研成果‘沉睡’在实验室,但缺少资金、不懂市场。”王议锋说。了解情况后,天开高教科创园搭台,各类科创基金和产业投资紧跟,又找到下游企业解决应用场景和订单问题,王议锋的科技成果开始转化为产业项目。
开园以来,天开园已注册1100多家企业,获得订单总额超1亿元,纳米纤维素等一批科研成果从这里走向生产线。天津还全面梳理重点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图谱,组建20家创新联合体,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集群。
临近新年,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库“冷冷清清”。“今年生产的近2万架无人机都已交付,近1万架表演机也都出去跨年表演了。”公司总经理张云说,元旦假期企业在全球30余个城市有120多场无人机编队表演,同比增长了三成。
这是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注脚。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天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天津已累计打造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00个,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超200家,上云上平台企业过万家。
海河东岸,有一片醒目的砖红色建筑群。百年前这里曾是机器轰鸣的纺织厂房,后因产业变迁一度荒废。保护性改造后,这里成为青年集聚、创意碰撞的潮流街区,“吸引了潮玩、艺术画廊、文创等业态130多家企业入驻。”天津棉三创意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强说。
作为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天津有不少“沉睡”的工业遗存被唤醒。“加快盘活存量,用好生产力地图,积极谋划新项目,通过城市更新吸引人才、科技和产业资源,实现‘产城人’良性互动。”天津市国资委副主任杨传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