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重阳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九月初九,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曰“重阳”;同时又是两九相重,故又称之为“重九”。重阳节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登高望远、佩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登高望远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云淡风轻,宜登高望远。早在战国时代民间就有重阳登高习俗,汉代逐渐盛行。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古人崇拜山神。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初九,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只有登高望远,方能躲避灾祸。南朝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亟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重阳登高最初是为了求吉祥,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节日习俗。唐代朝廷正式批准重阳为节令。孙思邈《千金要方》载:“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唐代诗人卢照邻有诗云:“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诗人重阳登高远望,抒发了浓浓的思归情怀。
北宋都城汴梁,重阳节登高之风极为盛行。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北宋词人晏殊有词曰:“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登高极目远眺,看到鸿雁飞来,引起无限思念。
明清两朝,皇帝亲自到万岁山(即景山)登高祈福,皇后妃子们则在故宫的御花园堆秀山登高眺望。明代史玄的《旧京遗事》记载:“万寿山俗云煤山,圣上重九日登高于此。”京城的百姓主要登高处是真觉寺和法藏寺。《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日,北城居人多于阜成门外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南城居人多于左安门内法藏寺弥陀塔登高。”还有一些人则是赴西山八大处、香山、五塔寺、北海、景山五亭、陶然亭等处所登高远望。《燕京岁时记》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佩系茱萸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草茱萸等。茱萸与重阳节紧密相关。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佩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系于臂,或做成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系,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重阳节佩系茱萸的习俗,相传始于汉代。《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重阳节佩茱萸还可以防疫治病。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三虫指人体内的寄生虫。《本草纲目》记载山茱萸“气味:酸、平、无毒。主治: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山茱萸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的功效,也是一种妇科疾病的常用药。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茱萸,成为忆念兄弟情谊的寄托。苏轼的诗词中也多次以茱萸喻兄弟情谊。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重阳节的前一日,苏轼与好友杨绘分袂时写下一首别情词《浣溪沙·重九旧韵》,曰:“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仔细更重看。”这首小令,词短情长,语言流丽平易,抒发了词人离愁别绪,表达了分别后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贬谪黄州的苏轼在重阳节与即将离任的黄州太守徐君猷宴饮于栖霞楼,有感而发作赠别词《醉蓬莱·重九上君猷》,云:“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诗人以节传话,以酒寄情,颂扬徐君猷的功德,表达二人的深厚情谊。
到了明、清及近代,佩茱萸的习俗逐渐衰退,这是由于重阳节俗的重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成为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佩系茱萸习俗更是稀见。
食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重阳节食糕是因为重阳节有登高习俗,而在平原地区无山可登,“糕”与“高”同音,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东京梦华录》记载了食重阳糕之习俗:“(重阳节)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元代方志学家熊梦祥的《析津志》曰:“九月九日,都人以面为糕,馈遗作重阳节。”明代刘侗、于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九月九日……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重阳糕借“糕”以及制糕各种佐料的谐音,体现呈祥纳福的美好祝愿。
旧时的重阳糕主要有两类,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花糕有二种:其一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乃糕之次者也。每届重阳,市肆间预为制造以供用。”但是,每一类的品种又很繁多,如糟子糕、桃酥、碗糕、蛋糕、萨其马、蒸糕、五色糕等。《帝京岁时纪胜》曰:“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醢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帜。”
赏菊饮酒
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人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在中国古俗中,菊是长寿之花,又被文人们赞美为凌霜不屈的象征。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赏菊、饮酒赋诗已成时尚。
谈到赏菊,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晋代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他专门种了一个大菊园,每日从田间回来,便去浇水、培土、捉虫,把心血灌注在菊花上。每逢秋日,当菊花盛开的时候,附近的乡亲、远处的朋友常到陶渊明家做客赏菊,他就摊煎饼、烧菊茶款待亲友,亲友走时采菊相送。
“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朋”,来赏菊的客人们川流不息,常使陶渊明不能应时去田园耕作。他常想,要是能让菊花一日开,客人一天来,那该多好啊!后来,陶渊明灌园浇花时,常常对着菊花自言自语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说也奇怪,九月初九那天,菊花真的一齐盛开了,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亲朋诗友,望着满园金菊吟诗作赋,都说菊有情,不负陶公栽培。亲友们相约年年重阳一同来赏菊,都称那满园菊花为“重阳菊”。
唐朝时,重阳赏菊已蔚然成风,在唐诗咏重阳的作品中,涉及菊花的比比皆是。在重阳赏菊诗中,杜甫留下的赏菊诗就有10多首。他首次咏菊是在天宝十二年(753)重阳节,作《九日曲江》:“缀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季秋时欲半,九日意兼悲。江水清源曲,荆门此路疑。晚来高兴尽,摇荡菊花期。”这一年的重阳赏菊,杜甫心情还是不错的。
杜甫最后一次重阳赏菊,是在大历二年(767)的夔州。这时的他病魔缠身,虽已是风烛残年,但是赏菊的兴致仍然不减,并赋《九日五首》,倾吐了思家、责己、忆友、怀乡的思想感情。其一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诗人由因病戒酒、对花感叹、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之情,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
到了宋代,赏菊之风更盛,重阳节完全可以称为“赏菊节”或“菊花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北宋汴京菊花的种类:“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明清时期,重阳赏菊、饮菊花酒很是盛行。在京城,几乎家家种菊花,富贵人家往往要种上数百盆,在重阳节时用盆菊堆成前低后高的山形,称为“九花山子”。《燕京岁时记》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当时京城的菊花品种繁多,《燕京岁时记》引《日下旧闻考》曰:“盖京师之菊种极繁,有陈秧、新秧、粗秧、细秧之别。”明朝迁都北京后,种菊艺人云集京城,菊花已达900多种,到了清代,已逾千种。《帝京岁时纪胜》说:“秋日家家胜栽黄菊,采自丰台,品类极多。惟黄金带、白玉团、旧朝衣、老僧衲为最雅。酒垆茶设,亦多栽黄菊,于街巷贴市招曰:某馆肆新堆菊花山可观。”
当时北京天宁寺是赏菊的好去处。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曾称为“光林寺”“天王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明正统年间重修时改名“天宁寺”。从明朝末年开始,天宁寺逐渐成为京城赏花、拜佛的好去处。到了清代,寺中设有花圃,花卉繁茂,花团似锦,尤以多姿貌美的菊花繁多而闻名京城,成为金秋登高赏菊游乐的好地方。清代李静山的《增补都门杂咏》曾有诗曰:“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齐带玉人来。”
赏菊花必饮菊花酒。菊花酒是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菊花酒种类多样,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白菊花酒等,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的菊花酒,是前一年重阳节时酿的。九月初九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一起用来酿酒,放置到转年的九月初九,就正好可以饮用了。由此可见,古时的重阳节,不仅要赏菊、饮菊花酒、还要将第二年的菊花酒酿好。
宋代词人陈著有词曰:“且喜重阳节又来,黄菊花先发。”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片片金黄。除登高、佩系茱萸外,亲朋好友三五相邀,共食菊花糕,同饮菊花酒,齐赏菊花开,也是别有一番古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