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天津音乐学院建校6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该院发起并主办的民族歌剧创作与表演座谈会在津举行。来自全国的音乐界专家学者展开深度交流,共同研讨民族歌剧的传承之题,探索民族歌剧未来发展之路。
著名歌剧理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认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应当向戏曲音乐学习,尤其是向板腔体戏曲音乐学习,以便更深入地展现主人公心理状态和戏剧冲突。以中国民族歌剧开山之作《白毛女》为例,《白毛女》取自民歌和戏曲音调的音乐素材,将我国民间音乐,特别是板腔体戏曲的创作原则、表演原则与西方歌剧先进经验有机结合,使中国民族歌剧以其独特的神韵屹立于世界歌剧之林。
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雷佳围绕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三个根本”与“四重属性”展开交流。她说,“三个根本”,一为“本源”,即作品指向的时代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表演者所处的时代、观众所处的时代;二为“本体”,即以声乐演唱和戏剧表演为主体去构成民族歌剧戏剧表演;三为“本位”,即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为什么人”的问题摆在艺术创作的核心位置。同时,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应着眼于“四重属性”,即历史性、地域性、借鉴性、时代性。作为歌剧表演者,一定要通过真听、真看、真思考、真反映来理解和塑造角色,历经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拓展自己对作品和角色的理解,赋予表演更大的创作与想象空间。
原总政歌剧团团长、导演黄定山说,歌剧能够在中国扎根,民族化是功不可没的,没有民族化,没有中国民间音乐,歌剧不可能在中国生长,也不可能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此,创作者需要不断在摸索中前进,在一定量的创作之后,探索个性化与民族歌剧的共性。表演为主体是不变的主题,其核心目标就是要让歌剧艺术得到当代观众的认可,传递出当代中国的形象和声音,不断为观众奉献一部部好听好看的艺术精品。
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乔佩娟深情回顾了马可、瞿维、贺敬之、张庚等老一辈艺术家为民族歌剧发展所作出的奉献。她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歌剧创作必须坚持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把群众是否喜欢、是否满意、是否认可作为作品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她表示,创作塑造展现中国人民高尚灵魂的作品是当务之急。创作者要抓住重大现实主题,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巨变、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多彩生活。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回顾了民族歌剧《同心结》复排的过程以及传播推广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分享了天津音乐学院逐步探索出的民族歌剧编创演、人才培养与品牌推广“三足鼎立”的运行模式,艺术实践与育人实践并行的有效路径。他说,中国民族歌剧要想屹立于世界歌剧之林,要走的路还很长。创作者要从理论到实践、从创作到表演,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要在基础教学、理论、评论、歌唱中做深入的研讨并最终转化为实践,排演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全力推动中国民族歌剧走出一条自立于世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