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经济周刊·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团结村里看振兴”西藏昌都走访见闻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0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津 吐吉切!扎西德勒 昌都!(图)
──“团结村里看振兴”西藏昌都走访见闻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刘韵涛 温东 刘韵涛 摄
昌都市天津广场,昂曲河、扎曲河在此并流,是澜沧江起源地。 温东 摄
昌都市实验小学的援藏教师跳起弦子舞。 刘韵涛 摄
丁青又称“琼布”,意为“大鹏鸟的故乡”。 刘韵涛 摄
天津援建的丁青县仲佰村文化广场。 温东 摄

  7月,古称康、客木,藏语意为“两河汇合处”的昌都迎来了又一个雨季。

  降水滋润着草甸、森林、青稞地、油菜地,变幻着天空中云的形态和层次。吸纳着雨水和融化的雪水,借地势和天时,百溪汇聚成河,又奔涌汇入大江。

  昌都市天津广场──澜沧江起源地,巨大的腾飞苍鹰雕塑耸立着。

  暗褐色奔涌的昂曲河、扎曲河在此并流,“交汇、澎湃、激昂融聚、勇气、力量、百折前行……”这些词汇自然会涌上心头。

  昌都是天津市对口援藏地区,近30年间,已经有10批1000余名海河儿女奔赴雪域高原。如果了解他们的故事,相信上述词汇会在人们的心头重新涌现一番。

  在昌都市天津援藏前指的一面墙上,贴着这样三行字──“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天津援藏干部、昌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坡指着这三行字说:“这就是西藏精神,也是天津援藏干部和建设者的真实写照。”

  在昌都,援藏的天津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吐吉切(藏语:谢谢)!”而援藏的天津人送给昌都人民最多的一句话是“扎西德勒(藏语:祝福)!”

  7月下旬,我市新闻媒体采访团赴西藏昌都进行“团结村里看振兴”专题采风,了解天津市对口支援昌都市一区三县建设的民族团结村、乡村振兴特色村镇成果,采集天津与受援地区建设边疆乡村、助力边疆发展、推动边疆振兴方面的大事小情,呈现天津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工作成果。

  “雪域人才摇篮”的天津教师

  “明天就放假回天津了,咱有几位算几位,跳一个,热闹一下。”说话的是昌都实验小学校长吕鹏。

  有模有样的弦子舞跳起来了,可谁能想到,领舞的吕校长竟然刚做了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后不久。

  今年4月23日吕鹏在援藏医疗队体检确诊了甲状腺恶性肿瘤。5月11日,返回天津的吕鹏进行了手术,出院一个月后他就打算返回昌都。

  吕鹏怕父亲担心,回天津手术时没有告诉老人,术后半个月才敢实情相告。直到订了返回昌都的机票后,他才电话告诉父亲,当天晚上吕鹏的老父亲就赶来了,进门还未坐定就是一句:“不要命了,出点事儿,甩下娘儿俩怎么办,你可想好了。”

  吕鹏的妻子宁妍看着情绪激动的老人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你想走我不拦着,我也是老师,懂你。可你得好好想想,这个家还需要你。”

  6月23日,吕鹏还是坐上了飞昌都的航班,他说:“这是责任和承诺。”

  同样“一咬牙就走”的还有来自南开中心小学的鲍强老师,赶赴昌都的那天,他的女儿芊芊刚刚出生13天。

  在鲍强老师的视频号里面,只有一段视频,是临出家门时亲吻女儿的。到昌都后,鲍强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解释了“爸爸去哪儿了”。他说:“给女儿长大后看,让她理解老爸当初的选择。”

  在信里面他写道──“爸爸想让你知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爸爸选择来到西藏昌都支教是无悔的选择,就像你的妈妈当初选择支教援疆一样,同样也都是无畏的担当,我们作为支教援疆援藏的践行者,只求把一腔热血洒在高原边疆,点亮学生淳朴求知的目光。希望长大后的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能深刻理解爸爸的工作,体会它的价值,能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无畏成长。”

  在跳弦子舞的老师中,“海拔”最高的当数1.95米的来自天津跃进里小学的赵加彬老师:“我以前是国家手球队的。”正是有了这位前国手来到昌都实验小学,才有了雪域高原上第一支小学手球队。

  7月19日下午,昌都实验小学国华楼前操场上,四年级一班的学生丁增曲培正在踢球,他骄傲地告诉记者:“我是手球队的,过几天能去天津,我可是被赵加彬教练选上的。”

  包括手球队的队员,这个暑假32名实验小学学生参加了“津昌夏令营活动”。在天津,他们参观了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登上基辅号航母,游览了海洋馆。

  昌都市实验小学原名昌都小学,1956年更名,是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办的第一所社会主义新型学校,被誉为“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目前,学校有天津援藏教师15人。他们之中有刚刚完成援甘任务来不及休整就再次出发的张菊老师,还有汤睿、孙振茹、滕莉3位主动申请延期的老援藏教师。

  翻看老师们的照片,会发现很多这样的细节──郑洁颖老师吸着氧气批改作业,刘雅娴老师教案边放着红景天和丹参滴丸,冬季学校没有供暖,他们都裹着厚厚的冬衣靠“自发热”坚持……

  来自河北工大附属红桥小学的邢丽丽回忆刚来昌都时的感受说:“最直接的还有孤独,特别是线上教学那段日子,连一同来援藏的同事都看不见,每天只能困在宿舍对着电脑教课,特别想回家!我不会做饭,在天津都是我先生下厨,来这里之后,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儿,自己又做不出想吃的东西,特别想念家里的味道,半年瘦了快十斤。”

  天津援藏教师辐射引领作用特别强,援藏教师中选出校级教研员与实小本校教研团队取长补短,组建了实验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坊,制定师徒结对方案,帮助徒弟提升教学水平,发挥援藏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孙海娜、刘雅娴老师还先后奔赴八宿县、丁青县进行教学指导。

  “虽然我们这批老师在这里只有三年的时间,但天津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准都会留下来。天建援藏教师的口碑太好了,就说这个招生季吧,好多家长就找到学校,希望孩子进援藏老师执教的班级。”昌都市实验小学副校长郎静介绍说。

  像昌都市实验小学这样支教援藏的项目可不是孤例。

  在昌都卡若区第一小学,红色的塑胶跑道包围着绿油油的人造草坪球场,球场上,区里组织的职工足球赛正在激烈进行。学校占地面积26亩,总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还设有藏文书法室、汉文书法室、音乐舞蹈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看看这硬件设施,比任何一个大城市的重点示范小学也绝不逊色。”天津援藏干部、卡若区发改委副主任李志伟说。

  校长李海波介绍道:“我们这所小学工程概算投资近8000万元,其中利用天津援藏资金4400万元。2020年7月卡若区第一小学建成后,附近野堆村、生格村、孜通坝片区、利民、德吉等社区的孩子就不必远赴主城区学校上学了。”

  丁青“菜篮子”的天津“味道”

  从昌都出发,沿着备受驴友推崇的“此生必驾”317国道“挂壁”西行,地势渐渐升高,5个多小时后就到达了丁青县。

  丁青县属高原寒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仅为3.4℃。“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就有十多座,317线必看的孜珠寺和布托姊妹湖都在我们这儿。”手指着县政府对面山上醒目的“琼布丁青”四个大字,丁青县文旅局局长次旺索朗介绍说。

  “我们这里可是冬虫夏草之乡、热巴艺术之源、象牙玉石之都,象雄文化之藏。”丁青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任永强也忙不迭地推介着。

  冬虫夏草是当地农牧民的一项主要收入,以前,熬过漫长的冬季后直到5月开挖虫草之前这段时间,农牧民的生活都会比较拮据,直到天津鼎农科技来了以后,在这里建立了津鹏产业园,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

  2019年8月,在天津市政府举办的昌都招商引资和消费扶贫推介对接会上,天津市鼎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助北辰区政府对昌都市的投资支援,成立了丁青县鼎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农科技)。

  鼎农科技经营的津鹏农业产业园区位于丁青县协雄乡协麦村。走进产业园的大棚,会看到枝蔓上竟然结着令人惊奇的品种──哈密瓜!没错,是哈密瓜。

  “这都是今年刚刚引种试种的,效果好的话明年会加大种植。我们这儿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甜度会很好,底肥都是用的羊粪,纯纯的无公害。”鼎农科技总经理王燕介绍说。

  提及丁青当地“菜篮子”的变化,王燕特别自豪。“有农业产业园之前,别说哈密瓜了,就是夏天最常见的黄瓜,长途运输到丁青新鲜度都没保证,更甭提价格了。现在我们13个大棚,请来了山东寿光的老师傅,种了蔬菜,茄子、豆角、白菜10多个品种,尤其是当地百姓最喜欢吃的西红柿、辣椒、黄瓜,是每年固定种植的品种。辣椒亩产2万斤以上,黄瓜、西红柿更高,亩产在2.5万斤以上。”她说。

  现在这里果菜葱绿、大棚连绵,其实以前这里石头多、土质硬,这种土质对种植农作物来说非常恶劣,建设大棚就需要换填土,每棚换土深度要达到80厘米,日光温室每棚土方量就要480立方米。

  据天津援藏干部、丁青县委常委、副县长吴家海介绍,农业生态产业园区共投资960万元,按照“合作社+援藏企业+农牧民群众”的模式,整合流转土地200亩,其结果是“土地有租金、务工有薪金、年终有分红、集体有收入”。

  “17个建档立卡户66人增收了,人均月增收都在2500元以上。有的农牧民成了会种菜的技术能手,授人以渔,不能都维系在5月、6月挖虫草这一条线上。”他说。

  吴家海时时思考着怎么能给丁青留下更多的“造血”项目,当地的牦牛肉干、青稞食品、象牙玉石工艺品等的市场推广未来空间还不小。“都是真材实料的好东西,去年销售1500多万元,就是靠我们来自泰达控股的王松和北辰科技园区的全超、靳旭、沈立强等一批援藏干部去天津、重庆、福建跑市场跑出来的。”他抿了一下绛紫色的嘴唇说道。

  据了解,今年前5个月,丁青县预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74137万元,同比增长8.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0720万元,同比增长15.9%。

  新农村建设的天津援手

  采访团行走昌都各地乡村,所到之处发现一个共性──

  村里最新最现代的建筑和基础设施,援建的;

  村里功能最齐全办事最方便的地方,援建的;

  村里人空闲时最爱去聚一聚的地方,援建的。

  它们有的是“文化广场”、有的是“社区中心”,但无一例外地都集合了众多职能,往往一个建筑或者院落门口就挂着很多牌子。

  这里有卫生室、微型消防站、劳务输出服务所、三农金融服务点、交通安全劝导站、文化活动室;这里提供无线网、手机充电、饮用水、针线包、书报甚至紧急救援。难怪村民们有事没事都要去串一串。

  而这些项目的建成投用,背后几乎都有天津伸出的援手,都有援藏资金的大手笔投入。

  以丁青县仲佰村的文化广场为例,在天津市住建委和北辰区的帮扶下,仲佰村通过援藏资金的申请和使用,使得村居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在村里的路、水、电、网络信号已全部畅通。

  仲佰村以前山路崎岖陡峭,每到夏季雨水季节都会出现道路被洪水冲塌、冲垮的情况;到了冬季,大雪覆盖道路结冰打滑,村民寸步难行。经过与天津市沟通,村里申请了24万元援藏资金,修建了6个涵洞,彻底解决了出行难题。

  2021年以来,这个村还向天津市申请援藏资金50万余元,为全村54个自然村修建了150盏路灯,崭新的路灯整整齐齐地屹立在道路一侧。“白天像一排站岗的卫兵,夜晚像星星一样,照得村子亮亮的。”当地群众描述说。

  由天津市北辰区为这个村投资550万元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2022年7月投入使用以来,在为民服务、群众娱乐、生产生活、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作用。申请援藏资金10万元在文化广场上建设的放映大屏,既放送电影,又宣讲政策、普及生产生活知识。

  在丁青县夏拉村,每个耸立的路灯灯杆上都镌刻着“天津援建”的字样,村口原来跨河的旧桥损坏了,天津援建的新桥正在施工中。这桥是援藏二期乡村振兴工程,不出意外年底就能开通了。

  天津援藏干部、卡若区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区长刘辉准备了厚厚的一叠资料,翻阅其间,一幅幅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图景跃然纸上。

  ──“十四五”以来,天津市静海区规划外对口支援卡若区卡若镇卡若村乡村振兴项目资金650万元,用于建设卡若镇卡若村供水保障工程和卡若村维修改造项目,包括新建取水口4座、防冻取水桩28座,配套蓄水池4座、沉砂池4座、减压池3座、阀门井8座,铺设管道9560米;新建户厕5座、排污管网300米、检查井5座、挡土墙231.0立方米及栏杆70米;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套、太阳能路灯20套,配套成品铁丝网围栏800米等工程。项目建成后,有效解决卡若村季节性断水问题,扩大了卡若村供水网络覆盖面积,卡若村农牧民群众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同时,大大改善了全村农牧民群众的居住环境。

  ──卡若区日通乡布妥村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村项目,天津市2021-2022年规划内援藏资金1825.43万元。改造户数46户,污水一体化设备2座,垃圾处理站1处,一体化污水处理终端2台。有效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受益人口475人。同时,项目建设过程中带动周边农牧民50人增收24万元,周边配套产业高标准农田350亩。

  ──卡若区嘎玛乡里土村巩固提升村项目,工程概算投资7742.81万元,其中:3499.22万元为2022-2023年天津市规划内援藏资金,4243.59万元为2022年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新建市政道路1728.78米、户厕79座303.36平方米、公厕1座28.79平方米及电力改造等工程,预计2023年11月完工。此项目受益82户,受益人口109人。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据天津援藏前指的统计,近一年来,已经累计协调落实援藏资金2.9879亿元,其中计划内资金2.3612亿元,计划外资金0.6267亿元;实施计划内各类援藏项目71个,其中产业援藏项目12个;累计举办(合办)招商引资活动8次,引进企业3家,协议资金1.85亿元。一年来,累计投入援藏资金1.676亿元,实施各类民生项目18个,包括农村安全饮水、污水垃圾处理、道路交通、人居环境改善等工程建设和维护;实施乡村振兴项目8个,累计投入援藏资金1.516亿元。

  相隔3000公里,心却在一起。昌都、天津,一家人。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刘韵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