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1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凡工作背后的生命体验(图)
杨沁
《“打工人”纪事》,沈燕妮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

  “打工人”这个词近年来走红网络,以一种略带幽默的方式成为“劳动者”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工作决定了我们和谁相遇、大部分时间如何度过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工作塑造了劳动者的生活方式乃至命运历程。

  本书包含了10位作者讲述的10种职业人生。主人公既非富贵也非名流,而是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时间起自1940年代山村里的杀猪匠叔叔拜师学艺,到近年来淘宝店主遍地开花,在跨越80年的时光里,这些小人物如同时代巨幅画卷上一个个粗粝的颗粒,他们的挣扎与拼搏不仅勾勒出个人的轨迹,也与时代的洪流共振。

  杀猪匠叔叔曾凭借手艺过上了好日子,家中人丁兴旺,生意蒸蒸日上,但疾病、婚姻不幸、意外接二连三地找上门来。到了孙辈这一代,随着人们外出打工,一门手艺渐渐走向了消隐。杀猪匠叔叔的际遇令人唏嘘,而另一家见证了40多年时光的理发店则容纳了熟人社会的冷暖与温情。刘师傅一生靠这家小店过活,她与老顾客也超越主顾关系,成为彼此无法割舍的情感寄托。这个以云淡风轻的口吻徐徐道来的故事昭示,人与人的联系和关怀有着更恒常的存在价值。

  10个故事在空间组织上也很有代表性,无论是东北海鲜店主、西南大山的隧道工人,还是新疆雪山深处的骑手、原始森林中的缉毒警察,他们的遭遇都与自身所在的地域不可分割,由此,这些记录也跨越个人叙事的边界,产生了社会学、民俗和史料的意义,共同拼凑出一个多重面相的现实社会。

  由于笔者生活在北京,书中有两个与北京相关的故事尤其令我感兴趣。一个是新世纪前后北京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做图书邮购生意的业务员,在资讯尚不发达的时代,他们乘着电话营销的东风掘得第一桶金,但时代的大浪奔腾不息,而后他们也因网购的兴起和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最终离场。另一个则是以大学生的眼光记录一位卖水果阿姨的辗转经历,当涉世未深的少年远离家乡,来到这座巨大而炫目的城市求学,卖水果的阿姨给了她最初的温暖接纳,而等她在这里站稳脚跟,阿姨却消失在茫茫人海。两个故事容纳了这座城市中走马灯般的面目,他们有的是匆匆过客,有的扎根成为“新北京人”,他们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和发展,城市也记录了他们的希冀与青春。

  这些故事最动人的一点是对价值的探寻和追问:主人公通常是误打误撞进入某个行业,过程不乏机缘巧合,甚至是迫于生计的被动之举,但当他们在工作场域通过与他人互动感受到被认可、被需要时,他们逐渐调整自我评价的尺度,主动获取了劳动和自我实现的意义。

  一位心灵手巧的家庭妇女,在淘宝上开小店做手工“毛毡动物”,原本只是为了贴补家用,但当她的作品几乎完美复刻了顾客逝去的宠物,成为他人的情感慰藉和哀思寄托时,她感到满足,也感到沉甸甸的压力,她的生意背负起了复活生命、治愈绝望的珍贵信任。另一位沈阳的陪诊师,专门为不熟悉医院流程规则的求医者提供服务。他周旋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看到医生承担的巨大压力和背后的艰辛付出,也看到病人的迷茫和无助,成为二者的润滑剂和减压阀。在医院这个集聚了生老病死的道场,他更加锚定了自己的功能:诚然,做这份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但“不都是为了赚钱”。甚至那位在边境上与毒贩以命相搏的警察,多年后早已过上平淡安稳的生活,依然忍不住慨叹“那是我生命中最精彩的3年,可是已经回不去了”,当年的物质条件多么艰苦,且时刻面临人身危险,他所怀念的却是职业中包含的责任和荣誉感。

  从这个意义上,《“打工人”纪事》开掘出一个个普通人的职业故事背后的惊心动魄,彰显了平凡人生的尊严,小人物的履历不仅令我们肃然起敬,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工作的关系:我们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寻求精神意义的诞生。当个体和社会回归价值,“打工人”这个词也褪去自嘲和无奈的色彩,拥有了更加坚实、更加丰满的内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